平生不识字,把笔学吟诗。
旧说韦苏州,于余今见之。
每遭饥寒厄,出吐辛酸辞。
候虫鸣屋壁,风蝉啭枯枝。
但有可怜声,入耳终无奇。
宏斋误题品,恐贻识者讥。
【注释】:
- 平生不识字,把笔学吟诗。——我平生不识字,只好拿起笔来学着写诗。
- 旧说韦苏州,于余今见之。——以前听说的关于诗人韦应物的诗句,现在我亲眼见到了。
- 每遭饥寒厄,出吐辛酸辞。——每次遇到饥寒交迫的困境,就说出辛酸苦涩的言辞。
- 候虫鸣屋壁,风蝉啭枯枝。——等待中的蟋蟀在墙壁上叫唤,秋风中知了在枯树上叫着。
- 但有可怜声,入耳终无奇。——只有那些可怜的声音,听到后总是让人感到没有什么新奇的。
- 宏斋误题品,恐贻识者讥。——我的书房误被当作是品评诗文的地方,我怕因此而被有见识的人嘲笑。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作者以自己亲身的经历为依据,通过对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蟋蟀”、“蝉”)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于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精神的追求。因此,他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重诗歌艺术的培养和修炼。
从第一句“平生不识字,把笔学吟诗”来看,作者强调了自己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虽然不识字,但却喜欢拿起笔来学习写作诗歌。这种热爱使得他在面对困难时也能坚持下去,展现出了坚韧的精神风貌。
第二句“旧说韦苏州,于余今见之”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对诗歌艺术的理解。他通过亲身体验,发现原来之前所说的关于韦应物的句子,现在在他的生活中得以真实体现。这种发现使他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第三、四句“每遭饥寒厄,出吐辛酸辞”则展示了作者在生活中遭遇困境时的无奈和辛酸。这些经历不仅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使他更加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第五、六句“候虫鸣屋壁,风蝉啭枯枝”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它们不仅描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这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它不仅是一首赞美诗歌艺术的佳作,也是一首充满生活哲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