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欲求忠臣,忠臣乃孝子。
为臣若不忠,泉下颡有泚。
居士丘园英,参禅得佛髓。
家有两男儿,孝秀冠闾里。
大儿守名教,小儿饱书史。
颀然诸子孙,眉目皆可喜。
人言居士亡,居士实不死。
【注释】
国欲求忠臣,忠臣乃孝子。 —— 国家需要忠诚的臣子,而忠诚的臣子就是孝顺的儿子。
为臣若不忠,泉下颡有泚(cì) —— 如果做臣子的不忠诚,地下阴间也会感到不安,好像头上有泚那样。
居士丘园英,参禅得佛髓 —— 我是一位住在山野中的隐士,在修行禅宗时得到佛教的真谛。
家有两男儿,孝秀冠里巷 —— 我家有两个儿子,他们都非常孝顺,在乡里邻里中都很出名。
大儿守名教,小儿饱书史 —— 长子恪守名教规矩,次子学识渊博,读遍各种史书典籍。
颀然诸子孙,眉目皆可喜 —— 我的子孙个个长得高大挺拔,他们的眉宇间透露出喜悦的神情。
人言居士亡,居士实不死 —— 人们说我已经去世,其实我并没有死。
【赏析】
《哭陈居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五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哀悼友人陈无己的。陈无己,字孟容,元和十一年(816年)与白居易同时登科及第,官至侍御史、河南尹、尚书左丞。因被贬江州司马,又徙杭州刺史。唐宪宗死后,宦官李辅先拥立穆宗,迎回敬宗,陈无己上疏谏阻,被贬谪。白居易在《哭陈居士文》中,称赞其“清白传家久”,认为其“终始无纤毫玷污”,“死生一唯心”。本诗首联即点题,谓当国家求才之际,而陈居士却能以孝道为国尽忠,可谓国之栋梁。颔联紧承此意,进一步阐明了陈居士忠于国家的道理。颈联写陈居士之子皆贤,可继承父志,为国家效力,表达了对陈居士的崇敬之情。尾联则抒发了作者自己虽已去世,但精神犹存的欣慰之意。全诗语言质朴通俗,感情真挚深沉,是白居易诗歌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