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客来自南,游尘昏岘首。
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
登高忽惆怅,千载意有偶。
所忧谁复知,嗟我生苦后。
团团山上桧,岁岁阅榆柳。
大才固已殊,安得同永久。
可怜山前客,倏忽星过罶。
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

【注释】

岘山: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指襄阳。游尘昏岘首:游子们来此游览,尘土飞扬。游人如云,岘首为之增辉。岘首:即岘山。

关:指襄阳附近的关口。无百步:没有一百步那么远。旷荡:空旷广大。吞楚薮:吞食楚国的郊野。楚:古时国名,以地多产竹而得名。

登高忽惆怅:登高而感伤。意有偶:情有可怪之处。意,情;偶,异乎寻常。

谁复知:还有谁能知道呢?嗟我生苦后:叹息人生苦短,不如归隐。

团团山上桧:山上长满桧树,团团:树木排列得整齐有序,犹如团团围起。

阅榆柳:看榆树、柳树。

大才固已殊:天生的大才固然与众不同。安得同永久:哪里能找到能够与自己永远在一起的人呢?

可怜山前客:可怜那山前的过客。倏忽星过罶:忽然像流星划过捕鸟的网一样。

贤愚未及分:贤者与愚者尚未能辨别清楚。当自剖:应当各自反省。

【赏析】

《岘山》,诗题一作《游岘山》或《登岘山》。这首诗是作者晚年流寓襄阳时所作。据诗中“所忧谁复知”句来看,诗人当时已年近五十,仕途失意,生活困顿。他登临岘山,触景生情,感慨良多,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诗的开头两句写游人之众,尘雾弥漫于岘首,游人如织,车马络绎,景色壮观。接着三、四两句又由游人的喧闹引出对历史的沉思。岘山之北为楚国故都,春秋时期这里曾是诸侯争夺的焦点,楚庄王北伐中原、威震天下的故事流传至今。如今,游人在岘山之上登山望远,不禁令人产生许多感慨。“登高忽惆怅”,正是这种感受的真实反映。“忽惆怅”三字,把诗人的心境表露无遗。

以下四句,诗人笔锋一转,从游人之众写到游人之中不乏英杰之士。他们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在政治上得到重用。诗人对此深感惋惜和不平,发出了“千载意有偶”的慨叹。这一句既是感叹,也是讽刺,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才被埋没的痛苦心情。

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尽管有如此多的贤能之士,却仍然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因为他们还没有遇到真正的知己朋友。“所忧谁复知”,这一句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孤独命运的无奈和愤懑。

最后四句,诗人笔锋再次一转,将视线拉回到眼前,看到那些在山林间自由自在翱翔飞过的大雁。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到既羡慕又悲凉。“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诗人认为,既然自己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就应当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未来,不要总是沉浸在过去的遗憾之中。这句诗既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世人的警示。

整首诗以游人之众、岘山上的景色以及诗人自己的身世为主题,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写和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豪放之气,又有婉约之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