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识东坡第一仙,谪来儋耳久悠然。
潜心学易忘忧患,筑屋闲居度岁年。
兴遣不为哀屈事,情高尝见和陶篇。
拜公遗像浑如在,曾与乡人恭敬贤。

【解析】

此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来作答,还要把诗中景与情结合起来,情景关系越明显越好。

“孰识东坡第一仙”,谁了解我东坡是第一等仙人。首句开门见山,点出作者自视不凡的身份地位。

“谪来儋耳久悠然”,贬谪来到儋州已经很久了,很悠然。这句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心境。谪即贬谪,古代指因犯罪而被放逐到边远地区或流放到外国去;贬谪,古代称官吏降职并调往边远的地方。

“潜心学易忘忧患”,专心致志地学习《易经》忘记了忧愁和祸害。潜心一词,表明了作者的用功之勤。

“筑屋闲居度岁年”,在荒僻的乡间建造房屋闲居度日。这句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兴遣不为哀屈事”,为了排遣心中的愁苦并不为那些令人伤感的屈原式人物而悲叹。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不沉湎于悲伤,而是积极向前看的态度。

“情高尝见和陶篇”,情感高尚的人常常能够欣赏陶渊明的诗歌。这几句写出了诗人对于陶渊明的敬仰之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西南),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拜公遗像浑如在”,拜谒先师孔子的画像,仿佛还在。这里用典,表现了作者对孔子的敬仰和怀念。

“曾与乡人恭敬贤”,曾经和乡人们恭敬地对待过贤人。这句写出了作者谦虚谨慎的品质。

【答案】

译文:

谁了解我东坡是第一等仙人,我被贬谪来到儋州很久了,非常悠然。我专心致志地学习《易经》忘记了忧愁和祸害,我在荒僻的乡间建造房屋闲居度日,并不为那些令人伤感的屈原式人物而悲叹,我的情感高尚的人常常能够欣赏陶渊明的诗歌,我拜谒先师孔子的画像,仿佛还在,曾经和乡人们恭敬地对待过贤人。

赏析: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从政期间,曾一度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晚年虽官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等高位,但始终未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就是他在儋州所作的七绝组诗,共五首,本篇为其一。

全诗通过写自己被贬后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及对现实的失望情绪。前四句说:“我是第一等神仙,谪居儋耳已多年。”“谪”是贬谪的意味,“儋耳”是古时对海南的别称。“已”字,有“久”的意思。《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说,世人都在随波逐流,而我却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已”字又含有“久”的意思,意思是说,我被贬谪到海南已有多年了。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的处境的无奈,也表现了他的傲岸自尊的性格。

“潜心学易忘忧患,筑屋闲居度岁年。”潜心学易,说明自己虽然被贬谪,但仍然不忘求索,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心向善。筑房闲居,说明自己身处荒僻之地,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过着隐居的生活。度年年,说明自己被贬谪的时间很长,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自己的傲岸自尊的性格。

“兴遣不为哀屈事,情高尝见和陶篇。”兴遣不为哀屈事,是指屈原的《离骚》中所表达的那种忧伤、痛苦的情绪。兴遣二字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精神的不屑一顾。情高尝见和陶篇,是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所表达的那种超脱世俗的精神。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崇尚自然、淡泊名利,他的《归园田居》中充满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屈原、陶渊明的敬仰之情。

“拜公遗像浑如在,曾与乡人恭敬贤。”拜公遗像,是指孔丘(孔子)的画像。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孔子的敬仰之情。曾与乡人恭敬贤,是指自己曾在家乡的时候恭敬地对待过贤人。这句话表现出了自己的谦逊和低调,也表现了自己的高尚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