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道无所证,方通万法路。
或明或暗行,不慎亦不护。
月来松色寒,云去青山露。
今古天台桥,几人能得度。

诗句原文:

于道无所证,方通万法路。或明或暗行,不慎亦不护。月来松色寒,云去青山露。今古天台桥,几人能得度。

译文注释:
在大道上没有什么可以证明的,才能够通向万法的路径。有时明朗,有时昏暗行走,如果不谨慎也不会保护。月亮照在松树上,使得松树的颜色显得寒冷,云彩飘走后山间露出的青山也露出了露水。自古以来通往天台的路,有几个人能够通过呢?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于修行和悟道过程的思考。首句“于道无所证”,表达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无需外在的证明或证据,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领悟才能找到真正的道路。

第二句“方通万法路”则进一步强调了悟道的过程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的道路,需要不断地实践和体验才能逐渐接近真理。这里的“万法”泛指一切佛法、道理等,表示修行者需要广泛地学习并深入思考这些知识。

接下来的两句诗“或明或暗行”,则是对悟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境的描述。无论是光明还是黑暗,都需要勇敢地面对。这里的“不慎亦不护”表达了一种无畏的精神,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不退缩或放弃,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月来松色寒”和“云去青山露”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来比喻人的内心变化。月光照射下松树的颜色变得冷清,而当云彩散去后,青山上显露出清新的露水。这里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还暗示了内心状态的转变和成长。

最后两句“今古天台桥,几人能得度。”则是对整个修行过程的总结与反思。天台桥象征着修行之路上的艰难险阻,而“几人能得度”则是在询问在这条路上,真正能够达到彼岸的人有多少。这既是一种对修行者的挑战,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启发,鼓励人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和突破自我。

整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修行道路的理解与感悟。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也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