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来答去无偏党,铁壁银山作么通。
纵夺临机言话堕,遂令千古动悲风。
【注释】:
问:提问。
答去:回答。
无偏党:没有偏向。
铁壁银山:比喻坚固的壁垒,如铁壁银山般牢不可破。
作么通:怎么能够通过呢?
纵夺:放任、放纵。
遂令:使得。
千古:千年。
动悲风:引起悲怆的气氛。
赏析:
这首七律,是一首咏史诗,借咏古以抒怀,寓情于景。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历史人物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从而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全诗构思缜密,意境浑然,语言精炼,富有感染力。
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旨:“问来答去无偏党。”这是颂古的序曲,也是诗人对所咏对象的总评。诗人首先肯定这个历史人物在处理问题时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这既符合历史实际,也符合诗人对所咏对象的期望和评价。“问来答去无偏党”这一颂古的主旨,为后文对所咏对象的具体描写作了铺垫,也为读者提供了评判所咏对象的尺度。
第二句紧承首句,进一步展开议论:“铁壁银山作么通?”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所咏对象的坚不可摧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诗人之所以如此夸张,是因为他所要颂扬的历史人物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他的行为和事迹如同铁壁银山般牢不可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既是对所咏对象的赞美,也是对所咏对象崇高精神风貌的歌颂。
第三句紧承前一句,再次强调所咏对象的坚贞不屈:“纵夺临机言话堕”,诗人用“纵夺”一词,既表明所咏对象的言行不受任何势力影响,又表现了其刚直不阿的品格;“临机言话堕”则进一步揭示所咏对象在面临生死抉择时所表现出的从容镇定和坚定信念。这一部分是对所咏对象具体行为的具体描写,也是对其精神风貌的进一步歌颂。
最后一句收束全诗,升华主题:“遂令千古动悲风。”诗人借用“千古悲风”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所咏对象的崇敬之情和对其不朽业绩的赞美。诗人认为,所咏对象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为后人树立榜样。这一部分是对所咏对象精神价值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也是对所咏对象不朽业绩的颂扬。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前后呼应,意脉相连,充分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通过对所咏对象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正直、忠诚、勇敢等美德的追求和崇尚,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这种思想感情贯穿全诗,使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