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活计都消尽,锥地殊无付子孙。
撒手便辞青嶂去,翛然却返白云村。
注释:
生活所需,全部都已用完,连锥子都没有留给子孙。
一甩袖子,就辞别青嶂而去,飘然返回了白云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王汝弼宣教时所写。前两句写诗人生活的艰辛,后两句写诗人的潇洒从容。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
平生活计都消尽,锥地殊无付子孙。
撒手便辞青嶂去,翛然却返白云村。
注释:
生活所需,全部都已用完,连锥子都没有留给子孙。
一甩袖子,就辞别青嶂而去,飘然返回了白云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王汝弼宣教时所写。前两句写诗人生活的艰辛,后两句写诗人的潇洒从容。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
咄!这枯槁形容,平生太煞揭斗。 电光石火之机,两舌一还无口。 真截根源不肯谈,爱引禅徒荒草走。 注释: 嗟叹这枯瘦的身形,一生太过执着于争斗。 闪电般迅速的变化,双舌一动便收回,不再说话。 深藏不露地切断了根源,不愿谈论此事,却引导禅宗弟子走向错误的道路。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禅宗人物的诗作。通过对禅人的形象刻画和对其行为的评价,诗人表达了对禅宗修行方式的质疑和反思。 首句“咄这枯槁形容
注释:禅人是和尚,真非真,伪非伪,圆眼横眉,丑唇平鼻,图画自难。同思量,何处是月笼松顶兮鹤梦初醒,雪覆芦花兮鹭寒不睡。 赏析: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频,题目为《禅人写师真求赞 其二》,全诗共八句,每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首二句“禅人写师真求赞,真非真,伪非伪”意为禅师写的师真求赞,真不是真的,伪也不是真的。这里的“真”和“伪”都是形容词,用于形容事物的真假、善恶、美丑等。
释子淳的《颂古一 一首·道合平常绝异端》是一首表达对自然规律和人生道理理解的诗句。下面将逐一解析: - 诗句原文: 道合平常绝异端,行人何必历艰难。 从今莫信孙膑卜,龟壳无灵不用钻。 - 译文解释: 1. “道合平常绝异端”:意指事物的本质或道理是普遍而平常的,与那些离奇古怪的事物相去甚远。这里的“异端”指的是那些非主流或与众不同的思想、行为。 2. “行人何必历艰难”
【注释】: 寄形:指寄托形体。 眉目分明:形容人的容貌端正。 祇得八成:衹有八成。 闻名兮不如见面,见面兮不如闻名:听说某人很好,还不如亲自见到此人。 霜天月满:比喻人年老。 海门潮落:比喻人去世。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四句,内容浅显易懂。第一句写禅人写师真求赞,第二、三句写对师真人的赞叹和评价,第四句写闻其名而不见其人,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之情
【注释】 灵然:形容心地清净。都卢:指佛门,三界都卢,即佛教的“三界”。一点心:一念心。槛外桃花春蝶舞:门外桃花盛开,有春蝶飞舞。门前杨柳晓莺吟:门外的杨柳在清晨被鸟儿唤醒。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和佛家境界相结合的诗。诗人以“桃”“柳”等自然景物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对佛理的理解和感悟。 首句“灵然不涉古来今”,表达了诗人心境清静,超脱世俗的境界;第二句“三界都卢一点心”
【注释】 四海:全国,这里指天下。烟尘:指战争的烽火。晏然:平静安定。当轩:对着窗户。寒:冷。大功:指建立大功。赐赏:赏赐奖赏。将军:对高级将领的尊称。顿懒:忽然懒散。 【赏析】 这首诗是颂古一○一首,诗中描写了战乱之后国泰民安的景象,歌颂了那些为国立功的将士们,表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首句“四海烟尘已晏然”,描绘了战争结束、国家安宁的画面;次句“当轩明月照人寒”,则展现了月色如水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诗句释义 1. 六国清平贺圣年,珠帘高卷月明前。 - 这句表达了在和平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景象宁静美好的意境。 2. 金轮那肯当堂坐,不用丹墀击静鞭。 - 这里使用了象征性的语言,比喻某人或某物不愿意处于显赫的位置,不需要借助暴力手段来维护权威。 译文 在六国清平的时期,庆祝圣年的夜晚,珠帘被高高卷起,月光洒满房间。金轮(比喻)不愿占据显赫的位置
【释义】: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等闲应问岂安排”,意思是说,这世上的事都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什么是人为安排的。第二句“一句全提隐显该”中的“一”字,指的是宇宙万物,包括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隐显该”是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三句“薄雾依依笼古径”,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薄雾轻轻弥漫,如同一层轻纱笼罩在古老的小径上。这里的“依依”用来形容薄雾缭绕的样子
【注释】 此树:指柳树。“不从天地生”句:柳树生长在地面上,不像高山上的松柏那样能耐严寒。“登山涉水”句:柳树的根须发达,能随地而长,所以它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生长。“乱峰前”句:柳树生长在乱石丛中,不妨碍道路,因此可以免于成为路旁的障碍。“为轨则”句:因为乱石丛生,道路崎岖不平,如果没有柳树,就会给行人带来极大的不便。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柳树生命力强,适应性广,能在多种环境中生存
荆山的美玉无需辨别,赤水中的玄珠无须拈取;罔象无心而黄帝重之,卞和有智而楚王嫌之。此诗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之美与人为智慧的差异。 诗句翻译: 1. "荆山美玉何须辨,赤水玄珠不用拈。": 这里提到“荆山美玉”和“赤水玄珠”,暗示着自然赋予的美丽无需人类插手辨识或选择。 2. "罔象无心黄帝重,卞和有智楚王嫌。": 表达了对自然美的一种超然态度,认为即使是无心的罔象也受到重视
谢安抚张学士惠茸毡 虚室更深冷不眠,翛翛孤坐几经年。 昨宵又觉还耽睡,元是新铺白玉毡。 注释: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张学士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感激之情。 首句“虚室更深冷不眠”,描绘了诗人夜深人静时独坐书房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 颔联“翛翛孤坐几经年”进一步描写了诗人孤独地坐在书房中度过漫长的时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颈联“昨宵又觉还耽睡
【注释】 百丈:指寺庙。轻卷:轻轻展开。重归故国:回到故乡。顿使:突然使得。云堂:指高高的天,云朵聚集的所在。三伏:夏至后的三个时期,即小暑、大暑和立秋。哭天忽尔变清秋:突然使得天变得像秋天一样晴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朋友俊化主回乡而作,表达了对朋友归乡的祝福之情。 首句“昔年百丈曾轻卷”,回忆了朋友在寺院中修行的情景。百丈:指寺庙。轻卷:轻轻展开,形容佛经的厚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诗句原文: 应现宰官人不识, 栖心祖域道情腴。 不怜金印大如斗, 自贵衣中无价珠。 注释解析: - 应现宰官人不识:意为那些现任的宰官们并不认识真正的道行和境界。 - 栖心祖域道情腴:表明作者的内心世界与追求,即他致力于探索和修行,以道情充实自己的内心。 - 不怜金印大如斗,自贵衣中无价珠:表示作者不羡慕那些金银财宝,因为他深知这些外在的东西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价值
注释: 1. 因禅人发明以颂示之:因为和尚的发明,所以写下这首诗来向他展示。 2. 水阔云深古路赊:水天一色,云影飘渺,古道悠远而漫长。 3. 五湖禅侣共同家:五湖(太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的和尚们是一家人。 4. 夜来喜得真消息:夜晚传来了好消息。 5. 无影林中圬木花:像无影一样,在森林中劳作的木匠花匠,他的木屑已经清扫干净
【注】 寄度兄道友:指作者寄信给道友。 寂照含虚:寂静的照耀包含着虚空。含虚,包容虚无。 未兆身:没有形体。兆,征兆、痕迹;这里指形体。 翛然:超脱的样子。 那与物为邻:不依附于任何事物。 风月霜威重:比喻世事变化莫测。 枯木花芳不犯春:枯萎的树木和花朵在春天里仍然芬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律绝句。首二句“寂照含虚未兆身,翛然那与物为邻”,意思是说寂静中包含着空虚,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物质形象
【注释】 静上人:僧名。病:生病。偈:即“偈颂”,是佛教的一种文体,每句七个字或十个字不等,用韵文形式表达一种教义或道理。贻(yí):赠送。借问:询问。 【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是说火、风、地、水这四种元素合在一起,形成了人的躯体。第二句是说人的躯体就像晴朗的天空中的一点尘埃。第三四句是说,要问你这种病是从哪里开始的?又是谁成了你的病人呢?这里作者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疾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