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香人静杳无声,苔满丹墀皓月明。
入户当堂慵正坐,出门尤懒下阶行。
烧香人静杳无声,苔满丹墀皓月明。
译文:在宁静的夜晚,没有人烧香,只有月光洒满了台阶。
注释:烧香:一种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杳无声:没有声音。苔满丹墀:台阶上满是苔藓。皓月明:明亮的月光。丹墀:古代宫殿台阶前的石阶。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诗人以烧香为线索,通过描写无人烧香、月光洒满台阶等细节,表达了夜晚的寂静和美丽。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烧香人静杳无声,苔满丹墀皓月明。
入户当堂慵正坐,出门尤懒下阶行。
烧香人静杳无声,苔满丹墀皓月明。
译文:在宁静的夜晚,没有人烧香,只有月光洒满了台阶。
注释:烧香:一种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杳无声:没有声音。苔满丹墀:台阶上满是苔藓。皓月明:明亮的月光。丹墀:古代宫殿台阶前的石阶。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诗人以烧香为线索,通过描写无人烧香、月光洒满台阶等细节,表达了夜晚的寂静和美丽。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咄!这枯槁形容,平生太煞揭斗。 电光石火之机,两舌一还无口。 真截根源不肯谈,爱引禅徒荒草走。 注释: 嗟叹这枯瘦的身形,一生太过执着于争斗。 闪电般迅速的变化,双舌一动便收回,不再说话。 深藏不露地切断了根源,不愿谈论此事,却引导禅宗弟子走向错误的道路。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禅宗人物的诗作。通过对禅人的形象刻画和对其行为的评价,诗人表达了对禅宗修行方式的质疑和反思。 首句“咄这枯槁形容
注释:禅人是和尚,真非真,伪非伪,圆眼横眉,丑唇平鼻,图画自难。同思量,何处是月笼松顶兮鹤梦初醒,雪覆芦花兮鹭寒不睡。 赏析: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频,题目为《禅人写师真求赞 其二》,全诗共八句,每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首二句“禅人写师真求赞,真非真,伪非伪”意为禅师写的师真求赞,真不是真的,伪也不是真的。这里的“真”和“伪”都是形容词,用于形容事物的真假、善恶、美丑等。
释子淳的《颂古一 一首·道合平常绝异端》是一首表达对自然规律和人生道理理解的诗句。下面将逐一解析: - 诗句原文: 道合平常绝异端,行人何必历艰难。 从今莫信孙膑卜,龟壳无灵不用钻。 - 译文解释: 1. “道合平常绝异端”:意指事物的本质或道理是普遍而平常的,与那些离奇古怪的事物相去甚远。这里的“异端”指的是那些非主流或与众不同的思想、行为。 2. “行人何必历艰难”
【注释】: 寄形:指寄托形体。 眉目分明:形容人的容貌端正。 祇得八成:衹有八成。 闻名兮不如见面,见面兮不如闻名:听说某人很好,还不如亲自见到此人。 霜天月满:比喻人年老。 海门潮落:比喻人去世。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四句,内容浅显易懂。第一句写禅人写师真求赞,第二、三句写对师真人的赞叹和评价,第四句写闻其名而不见其人,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之情
【注释】 灵然:形容心地清净。都卢:指佛门,三界都卢,即佛教的“三界”。一点心:一念心。槛外桃花春蝶舞:门外桃花盛开,有春蝶飞舞。门前杨柳晓莺吟:门外的杨柳在清晨被鸟儿唤醒。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和佛家境界相结合的诗。诗人以“桃”“柳”等自然景物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对佛理的理解和感悟。 首句“灵然不涉古来今”,表达了诗人心境清静,超脱世俗的境界;第二句“三界都卢一点心”
【注释】 四海:全国,这里指天下。烟尘:指战争的烽火。晏然:平静安定。当轩:对着窗户。寒:冷。大功:指建立大功。赐赏:赏赐奖赏。将军:对高级将领的尊称。顿懒:忽然懒散。 【赏析】 这首诗是颂古一○一首,诗中描写了战乱之后国泰民安的景象,歌颂了那些为国立功的将士们,表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首句“四海烟尘已晏然”,描绘了战争结束、国家安宁的画面;次句“当轩明月照人寒”,则展现了月色如水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诗句释义 1. 六国清平贺圣年,珠帘高卷月明前。 - 这句表达了在和平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景象宁静美好的意境。 2. 金轮那肯当堂坐,不用丹墀击静鞭。 - 这里使用了象征性的语言,比喻某人或某物不愿意处于显赫的位置,不需要借助暴力手段来维护权威。 译文 在六国清平的时期,庆祝圣年的夜晚,珠帘被高高卷起,月光洒满房间。金轮(比喻)不愿占据显赫的位置
【释义】: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等闲应问岂安排”,意思是说,这世上的事都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什么是人为安排的。第二句“一句全提隐显该”中的“一”字,指的是宇宙万物,包括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隐显该”是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三句“薄雾依依笼古径”,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薄雾轻轻弥漫,如同一层轻纱笼罩在古老的小径上。这里的“依依”用来形容薄雾缭绕的样子
【注释】 此树:指柳树。“不从天地生”句:柳树生长在地面上,不像高山上的松柏那样能耐严寒。“登山涉水”句:柳树的根须发达,能随地而长,所以它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生长。“乱峰前”句:柳树生长在乱石丛中,不妨碍道路,因此可以免于成为路旁的障碍。“为轨则”句:因为乱石丛生,道路崎岖不平,如果没有柳树,就会给行人带来极大的不便。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柳树生命力强,适应性广,能在多种环境中生存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其翻译: 1. 珊瑚枝上玉花开:描述了一种美丽的景象,珊瑚树枝上盛开着如同玉石一般的花朵。这里的“珊瑚枝”可能象征着珍贵和美丽,而“玉花”则增添了一层高雅和纯净的意象。 2. 风递清香遍九垓:描绘了花香随风传播,遍布整个空间。这里的“九垓”指的是极高的天空,形容花香之盛和范围之广。 3. 勿谓乾坤成委曲:表达了诗人的一种观点,不应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显得弯曲或不完美
【注释】 1、颂古:唐代诗人李峤的一首五言古诗。 2、其十:这首诗的第十句。 3、落今时:指被贬谪到边地的时间。 4、胡笳:即胡乐,一种外来乐种,也指胡人吹奏的乐器。 5、宫商:古代指音律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调式。 6、玉笛横时劫外吹:在战乱时期,有人能够吹起玉笛,使乐曲飘然而出,宛如从天而降,使人忘却战乱。 【赏析】 《颂古》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描绘了一个场景
注释: 王鞭高举击金门,引出珊瑚价莫论。 回古轮王全意气,不彰宝印自然尊。 译文: 王的马鞭高高举起,敲击着金制的城门,但那珊瑚的价值又如何能与它相比? 回到过去,那个拥有无尽意气和威严的轮王,他并不需要炫耀宝印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古代王权象征的颂诗。首先,诗人通过"王鞭高举击金门"这一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古代皇家威仪和权力的象征。其次,"引出珊瑚价莫论"一句
【注释】颂古一○一首 其八:饥渴之时,嫩草遥山。口渴时,饮寒泉曲涧。放荡不羁,荒废农事,空有田地。暮色降临,为何还要牧歌催人。 赏析:这首诗是写一位失意的诗人,在饥饿和寒冷之中,看到远处山上的嫩草,听到山涧中潺潺的流水声,感到十分惬意。然而,他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去耕作,而是整天无所事事。他看着天边的夕阳,心中不禁感慨万分,为什么还有人来催赶他的歌声
【注释】 白云槛外:指天门山。 颂古一○一首: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天门山》的第十二首诗。 其十二: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赏天门山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密密金刀剪不开:形容天门山高耸入云,气势磅礴,难以用语言形容。 幽洞不拘金锁意:意思是说天门山虽然被云雾环绕,但仍然自由自在地存在着。 纵横无系去还来:意味着天门山无论向东还是向西,都是如此自然和自由。 赏析:
【注释】 家山:家乡。归到莫因循:回到家中不要因为安逸而不思进取。寅昏:指早晨和黄昏,这里泛指早晚。二亲:父母。机尽功忘:用尽了力量却忘了本分。恩义断:恩情、道义断绝。阐提:佛教语,梵文音译为“禅”,意为“无烦恼”,这里比喻不孝之人。 【赏析】 此诗是作者劝诫家人的诗作。全诗以直白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希望家人不要因为家庭和睦就懈怠了对父母的责任,不要因为生活安逸而忘记对父母的孝顺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 - 第一句:“从来父子不相离” 注释:自古以来,父与子之间就很少分离。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紧密相连的传统观念,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 - 第二句:“石女何劳更问伊” 注释:即使女子没有生育能力,也无需询问原因。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性别偏见,认为生儿育女是女性的责任,而男性则可以不必参与。 - 第三句:“昨夜寒岩无影木,白云深处露横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