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充塞太虚空,出没何曾有定踪。
独许波旬知此意,半偷欢喜半搥胸。
这首诗出自《法华经偈》,是唐代诗僧玄奘翻译的佛教经典之一,全称《妙法莲华经》。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偈颂七十六首 其四十二
法身充塞太虚空,出没何曾有定踪。
独许波旬知此意,半偷欢喜半搥胸。
注释:
- 法身充塞太虚空:这里的“法身”指的是佛陀或菩萨的本性或本质。在佛教中,法身是超越世俗的、永恒不变的,它存在于所有存在的事物之中,就像虚空充满宇宙一样。
- 出没何曾有定踪:这一句表达了法身的无常和难以捉摸。它的出现和消失都没有固定的轨迹,无法被确切地预测。
- 独许波旬知此意:这里的“波旬”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恶魔头目之一,代表邪恶。这句诗意味着只有波旬能够理解法身的深意,而其他众生可能无法理解。
- 半偷欢喜半搥胸:这句话描绘了波旬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可能因为能窥见法身的真相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又因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个真相而感到痛苦和挣扎,甚至捶胸顿足。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佛理。它通过描绘法身的无常和波旬的内心挣扎,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对佛教真谛的理解。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佛教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