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前一首诗,把将扫帚画娥眉。
百千诸佛真消息,觌面分明举似伊。
【注释】
- 惠康伯:指唐玄宗。唐玄宗曾于公元734年下诏,将张拙从长安迁至洛阳。
- 举:推荐。
- 长沙:唐时称今湖南长沙为长沙郡;后以“长沙”泛指湖南。
- 百千诸佛:佛教谓阿弥陀佛等一百零三位菩萨、一千三百位声闻弟子、十万三千位天众。
- 只:仅、仅仅。
- 审:实在,确实。
- 居:居住。
- 何:哪里。
- 国:国土,这里指所居之处。
- 沙云黄鹤楼:传说中仙人乘黄鹤过江,留下的楼阁。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崔颢题后:指崔颢的《黄鹤楼》。
- 先辈:前人。
- 曾:是否。
- 拙:谦称自己的文才不足。
- 云:这里作动词用,即说、说教。
- 无事:没有什么事情,闲暇无事。
- 题取一篇好因说偈(jie):意为抽出一首好诗来说一说。
- 因说偈(jie):于是说了一首偈。
【译文】
惠康伯宣教请我登上堂上,推荐了张拙秀才问长沙的事情;百千诸佛的真实消息,面对面地清楚地告诉了您。
黄鹤楼上前一首诗,把扫帚当作梳子画眉妆。百千诸佛真消息,面对面地清清楚楚地告诉您。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黄鹤楼上听到惠康伯宣教邀请他讲经说法,于是便写了一首偈语来表达自己对于佛法的见解和体会。首联写诗人被邀到黄鹤楼听惠康伯宣教讲法,颔联写百千诸佛的真消息是如何传达给众生的,颈联写自己对于佛法的见解和体会,尾联写诗人对于佛法的理解。
诗歌的前两联都是直接描写,第三联转入议论。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