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月上长珊瑚,一段风光烁太虚。
大地众生同受用,如来藏里本来无。
【注释】
长珊瑚:即珊瑚树。
太虚:指宇宙空间。
受用:享受,享用。
【赏析】
这首偈颂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佛教诗歌。此诗以月喻佛,将月的光明与广大无垠的宇宙相联系,认为宇宙万物同得其益,都归结于佛性本无。全诗意境高远、清新明净。
译文:
明亮的月亮挂在长长的珊瑚树上,一片风光照耀在广阔的宇宙中。大地上的众生都同样地受到它的好处,其实佛性本就没有任何东西。
分明月上长珊瑚,一段风光烁太虚。
大地众生同受用,如来藏里本来无。
【注释】
长珊瑚:即珊瑚树。
太虚:指宇宙空间。
受用:享受,享用。
【赏析】
这首偈颂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佛教诗歌。此诗以月喻佛,将月的光明与广大无垠的宇宙相联系,认为宇宙万物同得其益,都归结于佛性本无。全诗意境高远、清新明净。
译文:
明亮的月亮挂在长长的珊瑚树上,一片风光照耀在广阔的宇宙中。大地上的众生都同样地受到它的好处,其实佛性本就没有任何东西。
注释: - 惠文伯居士请赞:这是一首诗,作者是惠文伯居士。 - 行脚不到庐山:意思是说,作者没有去过庐山。 - 住院只在江浙:意思是说,作者的住所在江浙一带。 - 偏要冷笑诸方:意思是说,作者喜欢嘲笑别人。 - 忘却自家百拙:意思是说,作者忘记了自己的笨拙。 - 讨便宜:意思是说,作者喜欢占便宜。 - 破邪说:意思是说,作者喜欢打破别人的理论。 - 一锥一扎:意思是说,作者喜欢用针尖扎人。 -
【解析】 题干要求“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是“格式要求”。然后要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意、情感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等。最后按照要求作答。 此题注意以下四点:①翻译时做到信、达、顺,即信:准确,不遗漏;达:表达流畅;顺:符合语境,通顺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以及相关的注释和赏析: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文蔚侍者请赞(文蔚侍者)—— 文蔚是唐代诗人元稹的号,他曾经担任过侍者,这里指文蔚曾为一位侍者。 2. 心粗胆大,少实多虚。(心粗胆大,少实多虚:形容做事轻率,缺乏实际内容,却充满虚幻的想法。)—— 描述一个人在行事时,心态不慎重,做事没有踏实的基础,却常常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3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李攀龙的作品《题画》。 诗句释义: 1. 肋下三拳,拦腮一掌。 肋下三拳:指画家用笔力强劲有力,如同用拳头打在肋骨下方。 拦腮一掌:指画家用笔力强劲有力,如同用手掌拍打着脸庞。 2. 据令而行,谁知痛痒。 据令而行:根据命令行事,形容画家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创作。 谁知痛痒: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不知道这种力度是否适合自己的作品。 3. 转身一拶验来端,杨岐种草铁心肝。
注释: 1.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 译文:不求佛教和佛法。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否定态度,他认为佛教和佛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 人天眼目,佛祖冤雠。 译文:世人的眼睛,是佛祖的仇敌。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人的看法,认为世人都是佛祖的敌人,他们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无法看清本质。 3. 香岩下指南作北,剑池上看楼打楼。 译文:香岩山下向南走,剑池边上楼上看楼下打。 赏析
惠文伯居士请赞 其六 无卓锥之地,有无价之宝。 元不用安排,拈来用恰好。 没人情,佛亦扫。 这般村僧,脱空到老。 译文: 惠文伯居士请我赞美这首诗。 没有一块小地,却有无价之宝。 原本不需要安排,随意使用恰到好处。 没有人的情面,佛也会清扫。 这样的村僧,白白度过了一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无地无物但拥有无价之宝的人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对这样的人的不屑和嘲笑
解析 诗句释义 1. 师肇 - 指的是某位名叫“肇”的僧人。 - 师肇首座:指的是该僧人在佛教寺庙中担任首位座主,通常负责主持重要的宗教仪式或讲座。 2. 请赞 - 表示请求赞扬、称赞的意思。 3. 太愚痴 - 形容某人非常愚蠢或者缺乏智慧。 4. 一句子 - 指一句话或一段话,这里可能意味着简单的言语或表达。 - 佛不知:意指佛陀也无法理解或掌握这“一句子”。 5. 临济老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赠惠文伯居士》。全诗如下: 这个贼,无面目。 指东南,看西北。 不住云居,又憎荐福。 自知不解守丛林,永劫甘心入地狱。 注释: - 1. “这个贼”:指的是惠文伯居士,他自称是个盗贼。 - 2. “无面目”:表示他无法面对自己,没有羞愧之情。 - 3. “指东南,看西北”:形容惠文伯居士的行为和态度不定,没有明确的主见。 - 4. “不住云居,又憎荐福”
注释:这是一首描绘汉生佛祖的诗歌。 惠文伯居士请赞 其三 这汉生来无状,佛祖亦难近傍。 趯出金圈栗蓬,开口不在舌上。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属于长庆体诗的一种风格。诗中通过描述汉生的形象,表达了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佛祖的敬仰之情。诗句“这汉生来无状,佛祖亦难近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汉生和佛祖进行对比,突出了汉生的特点和佛祖的威严。“趯出金圈栗蓬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惠文伯执拗,不知道年老已成魔;后两句写惠文伯偏要时时进入自己的卧室,所招来的怪恨者多。最后一句“咄”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感叹,意思是:唉!你真是一个难对付的人啊! 【答案】 是人道渠执拗,不知年老成魔。 偏要时时入室,所招怪恨者多。 阿呵呵,屈指东西谁似它。 咄
【注释】莫莫:佛教语,意指无明。大海干枯:比喻修行人心境已到极点。须弥倒卓:指须弥山倾倒。须弥山是印度的一座大山,高耸入云。逆行顺行:指修学佛法时,应随顺自己的本性去修行,不应拘泥于形式。将错就错:指在修行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差错,但只要心地纯正,就能将这些差错转化为善因。明眼衲僧休卜度:意指有悟性的人不会去迷惑别人,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导他人。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禅意
【诗句解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四十一:“有解有结,虚空钉橛”,意思是说,那些能够解开和解决的人,就如同虚空中的钉橛,他们的存在就像一根钉子一样坚固。这里的“解”指的是解决问题或者理解问题,而“结”则是指解决问题或者理解问题的方法或者是方法本身。 “无解无结,咬著生铁”,意思是说,对于那些无法解开和解决的人来说,就像是咬住生铁一样,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打破这种困境
这首诗的翻译可以是:“杀人的刀,救人的剑。那吒的眼睛,金刚的正焰。咬定牙关,一片赤心。” 关键词释义: - 偈颂:这是佛教中的一种诗歌形式,通常用于诵读和解释佛教教义。 - 那吒:在佛教中,那吒是天龙八部之一,代表力量和勇猛。 - 金刚正焰:金刚是佛教中的三宝之一,代表坚固和纯净。正焰则表示火焰的明亮和热烈。 - 咬定牙关:形容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 赤心:形容忠诚和纯洁的心。 赏析:
注释: 哭不彻,笑不彻,倒腹倾肠向君说。 指悲痛到极点,哭泣不止,笑也笑个不停,将心中所有的痛苦全部倾泻出来。 父子非亲知不知,抬头脑后三斤铁。 即使知道父亲是自己的亲父亲,也仍然感到陌生;抬头一看,脑后有三斤重的铁。 赏析: 这首诗以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在失去亲人后的极度悲痛之情。诗中“哭不彻,笑不彻”两句,描绘了诗人在极度悲伤中的无奈和无助,仿佛要将心中的悲痛全部倾泻出来一般
【诗句】 海上争驰老柏庭,生憎佛祖长无明。 蓦然打个翻身转,依旧龙门一派清。 【译文】 在海上竞相奔驰,如同年迈的老柏树在庭院中争斗,我厌恶佛祖总是无法开悟,总是深陷迷茫。 突然之间,我像一只鸟儿一样,猛地打了个翻身,转身回到了龙门,那里的清流依旧如初。 【注释】 1. 海上竞驰:形容在海洋中激烈地竞争或争夺。 2. 生憎:这里的意思是“非常讨厌”。 3. 佛祖
注释 仰面不见天:仰面,向上看。 低头不见地:低头,向下看。 吃饭了噇眠:吃饭、睡觉是世俗的事务。 圣谛第一义:佛教中指最高的真理,即“空”或“无”,这是佛教的最基本的教义。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关注眼前的事物,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道理。诗中的“仰面不见天,低头不见地”,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事物,而忽略了更高更远的东西。而“吃饭了噇眠,圣谛第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