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流通千有春,西山犹未识金文。
琅函玉轴照岩谷,想见龙神亦喜欣。
【注释】:
- 谢王七舍人施手写华严经并大藏等经及弥陀像 其二: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当时诗人正在长安。
- 大法流通千有春:佛教的教义流传已有一个春天了。
- 西山犹未识金文:西山尚未能识读金文字。
- 琅函玉轴:指珍贵的书籍。琅函,用美玉做的书函;玉轴,用美玉写的卷轴。
- 想见龙神亦喜欣:想象中龙神也会高兴欢喜。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句“大法流通千有春”。是说佛教的教义在中华大地已经流行了一千年之久。这里“大法”是指佛教教义,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故称“大法”。“流通”即流传、传播。“千有春”意谓流传已有千余年。“流”字下得很重,表示时间很长。次句“西山犹未识金文”,是说自己对佛教知识尚属生疏,对佛教经典还不甚了解。“西山”代指自己所在的山城长安,“金文”是古时钟鼎彝器的文字,铸刻着铜锡合金,色如黄金,这里用来比喻佛法。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初入佛门时的谦虚与求知的心情。第三句“琅函玉轴照岩谷”,“琅函”是美玉做成的书函,“玉轴”是用白玉制成的卷轴,指珍贵书籍,这两句是说这些珍贵的书籍照亮岩石山谷。这里的“照”字下得也很有力,说明这些珍贵书籍影响深远,光芒四射,照耀着岩石山谷。第四句“想见龙神亦喜欣”,诗人想象龙神也很高兴。龙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之一,龙在中国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它被赋予吉祥的象征意义,人们常常把龙作为祥瑞之兆,认为它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当珍贵书籍出现时,龙神也会感到高兴和欣喜。诗人通过这两句诗意地表达了他对佛教经典的向往之情,也反映了他追求知识、渴望成佛的美好愿望。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境优美,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