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临明镜,面目各相对。
好者默自欣,丑者默自愧。
唯镜两无情,光明常一体。
若人心似镜,成佛在弹指。
译文
镜子如同一面明净的明镜,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人的面貌。好的相貌会让自己暗自欣赏,而丑陋的相貌则会让自己暗自惭愧。然而,镜子本身是无情的,它不会因为人的美丽与否而改变自己的光明。如果人的心像镜子一样明亮,那么成佛就在弹指之间。
注释
- 拟寒山寺:此诗可能是作者模仿唐代诗人寒山寺的风格所作。寒山寺位于苏州市,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乡。这首诗以寒山寺为背景,表达了对人心与佛心的对比。
- 明镜:此处的镜子象征着内心的自省和自我认知。通过照见自身的面容,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促使自己去改正或提升。
- 好者默自欣:这里的“好者”可能指的是那些内心美好、善良的人,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时会感到喜悦和自豪。
- 丑者默自愧:相反,那些内心丑陋、邪恶的人在看到自己的缺点时会感到羞愧和内疚。
- 唯镜两无情:镜子本身是无情的,它不会因为被照之人的美丽与否而改变自己的光明。这表达了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认识,即无论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自己都应该保持清醒和坚定,不受外界影响。
- 光明常一体:即使人们的内心如镜子般明亮(意味着内心纯净无暇)或阴暗(意味着内心复杂难测),但这种光明是恒定不变的。这反映了一种普遍真理,即不论外在条件如何变化,内心的光明始终存在。
- 若人心似镜:如果一个人的心如镜子一般明亮,那么他离成佛就不远了。这里的“成佛”是一个比喻,意味着一个人如果能克服内心的烦恼和困扰,达到一种清净和圆满的境界,就可以实现精神上的升华和解脱。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镜子的描绘,寓意深刻地探讨了人心与佛心的对比。镜子作为心灵的映射,既映照出了人的美好,也揭示了其内在的不足。然而,尽管外界评价或看法千变万化,内心的光明却始终保持不变。这启示我们在面对他人的评价时,要保持自我认知清晰,不被外界所迷惑。同时,诗歌中的“成佛”比喻也鼓励我们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解脱,最终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