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目高低鼻孔横,浅深轻重不多争。
蠓䗈虿上挨肩入,鸑鷟牙根借路行。
便把长河搅酥酪,敢将粟柄作禾茎。
后山未是潜身处,出没任佗乌兔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名为《颂古四十五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以及译文、注释和赏析:
诗句解释:
- 眼目高低鼻孔横 - 形容人的外貌特征,眼睛的位置高或低,鼻子的形状横或直,这里指的是面部特征。
- 浅深轻重不多争 - 形容事物的深浅、轻重不争辩,没有争执。
- 蠓䗈虿上挨肩入 - 形容昆虫在人群中穿行,就像蠓蝇和蝎子一样。
- 鸑鷟牙根借路行 - 比喻事物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利用。
- 便把长河搅酥酪 - 形容事情像搅拌长河中的酥酪一样,将一切搅得混乱不堪。
- 敢将粟柄作禾茎 - 比喻人或事如同用粟粒做禾茎一样微不足道。
- 后山未是潜身处 - 表示不是最终的隐居之地。
- 出没任佗乌兔更 - 表示随时都可能出来,或者隐藏起来,就像天上的乌鸦和兔子随着月亮的变化而变化。
译文:
眼目高低鼻孔横,浅深轻重不多争。
蠓蝇蝎子身上行,鸑鷟相依借路行。
长河被搅如酥酪,粟柄微末如草茎。
隐居之地非终点,出没无常随月更。
注释:
- 眼目高低鼻孔横:眼睛的位置高低不同,鼻子的形状也不同。
- 蠓蝇蝎子身上行:蠓蝇和蝎子等小昆虫在人们身上爬行。
- 鸑鷟牙根借路行:比喻某些事物之间相互依赖和利用。
- 长河被搅如酥酪:描述一种混乱的状态,就如同把长河搅动得像酥酪一样。
- 粟柄微末如草茎:比喻某些人或事非常微小,如同粟粒般轻。
- 隐居之地非终点:表明真正的隐居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
- 出没无常随月更:表示事物随时可能出现也可能消失,如同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世间万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诗中既有对人物特征的刻画(如“眼目高低鼻孔横”),也有对昆虫习性的观察(如“蠓蝇蝎子身上行”),还有对自然界现象的描绘(如“便把长河搅酥酪”)。此外,诗中的“出没”一词,既表达了事物的不断变化,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确定性。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