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风月卧烟霞,百鸟从兹不献花。
人义尽从贫处断,世情偏向有钱家。

【注释】

颂古九首:唐代诗人元稹的组诗,共九首。其内容多为咏史诗。其四写唐玄宗天宝年间,杨国忠为相,宠幸贵妃,荒淫无度,朝政日非,致使安禄山起兵,酿成了“安史之乱”。此诗借咏此事来讽刺当时的社会现实。百鸟不献花:百鸟因受惊而不再向皇帝献花。人义尽从贫处断:人的道德仁义完全由贫穷来决定。世情偏向有钱家:世间的人情世态总是偏爱那些有钱的人。

【赏析】

此诗借咏事来讽刺当时社会现实的诗作。全诗以“百鸟从兹不献花”一句领起,写唐玄宗时安禄山叛乱的事,揭露了安禄山骄横跋扈、专行暴虐、欺压百姓、穷兵黩武的罪行;又以“人义尽从贫处断”一句点出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得逞,是因为他依仗皇帝宠信和贵妃支持,在朝廷上下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从而独霸一方,横行无忌。最后两句进一步指出,安禄山之所以能得势,是因为世人重利忘义,把钱财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而对安禄山却一味阿谀奉迎,这正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这首诗写得很有特色。第一,用典精当,富有针对性,这是它最大的特点。诗人巧妙地选取了与安禄山有关的两个典故,即“百鸟不献花”和“人义尽从贫处断”,这两个典故都与安禄山有关。“百鸟不献花”是说安禄山得到皇帝的宠爱后,百鸟都不再向他献花了;“人义尽从贫处断”是说人们的道德仁义都是由贫穷来决定的。这就很形象地揭示了安禄山得势的原因。第二,语言凝炼,意蕴深远。“百鸟不献花”一句,表面上是写鸟儿们对安禄山的不满,实际上却暗含着对安禄山的讽刺。而“人义尽从贫处断”一句,既写出了人的道德仁义都是由贫穷来决定的,也暗示了人的行为是由贫富贵贱来决定的。第三,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诗人先写百鸟不向安禄山献花,接着写人们的行为由贫富贵贱来决定,最后归结到安禄山的得势是由于人们的重利忘义造成的,这样一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读者很容易理解诗的主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