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苦口曾不道,悟来灵骨方寻讨。
练江寒月两萧萧,浮云散尽天如扫。
【注释】
当时:指过去。苦口(kuò kǒu):恳切的劝告。曾不道:不曾说。悟来:醒悟过来,即觉悟过来。灵骨:指死者的遗骸(骨骸)。方寻讨:才去寻找、寻找。练江:又称练溪江。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西南。萧萧:形容风声凄清,如秋风吹落叶声。浮云散尽天如扫:比喻一切烦恼都已消除,天空显得非常明朗。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冬,诗人因“论议朝政”触怒朝廷而遭贬。这首诗是他在被贬途中途经江西时所作的。诗人用沉郁的笔调抒写了自己被贬后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对先贤的怀念之情。前两句回忆了从前劝谏时的情景。“当时”,指过去;“苦口”,恳切的劝告;“曾不道”,不曾说;第三句“悟来”是说从这次被贬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灵骨”,死者的遗骸;“方寻讨”,才去寻找、寻找。“练江寒月两相照,浮云散尽天如扫”,这是作者被贬途中经过练江时所见到的景象和心情的描述。“两相照”,两江水波相互映照的样子,这里以江水比喻人的精神状态。“浮云”三句,写诗人被贬后的心情。“天如扫”,天空显得非常明朗,比喻一切烦恼都已消除,心情豁达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