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翁看了上元归,正是西楼月落时。
夸道官衙好灯火,不知浑尔点膏脂。

注释:

  1. 吴门:今江苏苏州,古称姑苏。上元节:元宵节。
  2. 村翁:村里的老人或老者。看了上元节的热闹景象后回家的老者。
  3. 西楼:指苏州城西的高楼。月落时:指上元节夜晚月亮落下的时候。
  4. 官衙:官府衙门。好灯火:指上元节期间官府和民间都挂起了各种灯笼。
  5. 浑然:完全、全部。点膏脂:涂抹在蜡烛上的油脂,比喻灯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上元节夜晚的景象,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繁华与民生冷暖的感慨。
    首句“村翁看了上元归”,描绘了一个场景,一个村老在看完了上元的热闹景象后,回到了家中。这里的“村翁”可能是作者自喻,也可能是因为诗中的人物是一个乡村老人。他看着上元节的热闹,却无法享受这份繁华,只能回到家中。这种对比,既展示了上元节的繁荣,也反衬出村老的无奈。
    次句“正是西楼月落时”,描绘了上元节夜晚的景象,月亮刚刚落下,整个城市陷入了黑暗之中。这里的“正是”一词,既表现了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而“西楼月落时”则描绘了上元节夜晚的美景,也预示着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第三句“夸道官衙好灯火”,描绘了官衙里的繁华景象,官员们点燃了无数灯笼,照亮了整个城市。这里的“官衙”是指官府,而“好灯火”则是对官衙繁华的赞美。然而,这句诗并没有表达出诗人对官衙繁华的赞美之情。相反,诗人在这里用反讽的手法,批评了官衙的奢华浪费,认为这样的繁华只是掩盖了民生的苦难。
    尾句“不知浑儿点膏脂”,则是对官衙灯火的进一步讽刺。这里的“浑儿”是方言,意为全部、全部都。诗人在这里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官衙繁华背后民众生活的苦难的同情。他认为,那些官员们点亮的灯火,只是涂抹在蜡烛上的油脂,并不能真正照亮百姓的生活。
    这首诗通过描绘上元节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官衙繁华背后的民生苦难的担忧和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繁华与民生冷暖的深入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