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苇非关秋色,飞鸥元自斜行。
坐上忽惊丘壑,窗间那有潇湘。
【注释】
书:书信。余:指自己。逢:遇到、碰到。时:指当前的时间。所作:所写之物。山水:指诗中的描写对象——山与水。折苇:指折断芦苇。秋色:秋天的颜色。飞鸥:飞翔的鸥鸟。元:原来。丘壑(hè):山和水,这里泛指南北方的风景。坐上:指作者在书信中所写的内容。忽惊:忽然使……感到惊讶。丘壑:山与水,这里泛指南北方的风景。窗间:指信中所写到的地方,即窗外。潇湘:湖南地名,借指南方风光。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信中说:“折苇非关秋色,飞鸥原自斜行。”意思是,折一根芦苇跟秋天没有关系,因为秋天并没有落叶;一只飞翔的海鸥本来就斜着飞行。这是说,诗人写诗时并不受季节的影响,也不受任何拘束。“坐上忽惊丘壑,窗间那有潇湘。”意思是说,坐在书房里突然想到外面有山水,窗外哪里会有潇湘之景。这两句表明诗人对山水的热爱。
【译文】
折断芦苇与秋天无关,海鸥本来就斜着飞。
忽然想到外面有山水,窗外哪能有潇湘?
【赏析】
此诗作于淳熙六年(公元1179)冬,诗人任荆门军教授期间。当时,诗人正在荆门任职,寄居东湖之滨。他看到湖光山色,便写了这首七绝。诗的前两句为第一层,后两句为第二层。前四句是说,折断的芦苇不是秋天的颜色,而飞走的海鸥本来就斜着飞行;信中写到的山水景物,并不是从窗边看到的潇湘风景。中间六句为第三层,写诗人忽然想到窗外有山有水,窗外哪能有潇湘之景。全诗以“折苇”起兴,写诗人在荆门任职时,看到湖光山色,便想到外面的景色,抒发了对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实、清新,富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