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灰飞,佛灯花灿。
大地欢悰,笙歌赏玩。
拄杖子,按下云头,得失是非,浑然不管。
一点光明耀十虚,古今阅几平人眼。
因甚如此,司空见惯。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深远,充满了哲理和禅意。
诗的第一句“道教灰飞,佛灯花灿。”描绘了一个宏大的场景,道教徒如同灰尘一样飘落,而佛教徒则如同盛开的花朵一般灿烂辉煌。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宗教或信仰体系。
第二句“大地欢悰,笙歌赏玩。”进一步扩展了这个场景,大地仿佛也沉浸在欢乐之中,人们纷纷欣赏着笙歌声乐。这里的“大地”和“笙歌声乐”都象征着人类的欢乐和世俗生活。
第三句“拄杖子,按下云头,得失是非,浑然不管。”则是对修行者态度的描述。他们手持拐杖,仿佛已经超脱了世俗的纷扰,对得失、是非等世俗之事漠不关心。这里的“拄杖子”、“云头”都是禅宗用语,代表着超越尘世的境界。
第四句“一点光明耀十虚,古今阅几平人眼。”则是对禅宗智慧的赞美。禅宗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光明的一面,即使是黑暗的世界也不例外。这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禅宗的智慧和洞察力。
最后两句“因甚如此,司空见惯。”则是对禅宗智慧的一种总结。这种智慧并不是高深莫测的神秘之物,而是人人都可以体验到的。它就像是司空见惯的事物,不需要刻意去追求或者领悟。
这首诗通过对道教、佛教和禅宗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深邃的人生哲理和精神境界。它鼓励人们放下世俗的执念,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从而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