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授衣天,山林无可授。
破衲拥残云,痴坐蒲团透。
长庆棱卷帘悟道,病眼见空花。
香林远纸袄大书,破袖争出手。
凫短鹤长,驴前马后,不知笑破他人口。

【解析】

1.九月授衣天:九月,指农历九月份。“授衣”,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意思是在九月底的时候,皇帝会将冬天的棉衣分赐给百官。“天”,指天气,这里指气候。

2.山林无可授:山林间没有可以分赐衣服的地方。

3.破衲拥残云:破旧的衣服里裹着一些云朵。“破衲”,是指破旧的衣服。

4.痴坐蒲团透:痴痴地坐着,好像要透过蒲团看透世间一切似的。“蒲团”即蒲垫子,是僧人坐禅时所坐之物。“透”,这里是“透彻”之意。

5.长庆棱卷帘悟道:长庆棱,即长庆棱门,位于陕西扶风县,为唐代著名道观。“悟”字意为“觉悟”、“领悟”。

6.香林远纸袄大书:香林寺离这里很远,香林寺里的人还在用纸袄写经文。“香林”,指香林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大书”,意为“大声诵读”,指大声诵读佛经。“香林寺”中的人们正在用纸袄写经文,而自己却穿着破烂的衣服,与他们相比差距很大。

7.凫短鹤长,驴前马后:比喻自己像一只小鸭子、一只小鹤那样短小,而像一头骡子、一匹骆驼那样高大。“凫”,通“骛”。“鹤”,通“鹄”。“鹜”,通“骛”。“鹜”,通“骛”,“鹜”字在这里用作动词。“凫短鹤长”,意谓自己像一只短小的鸭子和一只矮小的鹤,而对方则像一头大的骆驼和一头大骡子。“驴前马后”,比喻自己的地位低微。“驴”,通“蝼”。“骥”,通“骥”。《庄子·逍遥游》中说:“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郭象注曰:“驴,蝼蛄也。马,骐骥也。”所以此处用“驴”代称“蝼蛄”,“马”,代称“骐骥”。

8.不知笑破他人口:不知道这笑声会不会让人笑得流出眼泪来。“破”,指破裂的意思。“他口”,指他人的嘴巴。

9.赏析:

这首诗以议论入诗,语言简洁通俗,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首句“九月授衣天”,诗人以自然景物为引题,点出时间——农历的九月份;再从季节过渡到气候,引出人物——皇帝赏赐衣服给百官,同时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次句“山林无可授”,诗人由皇帝的赏衣活动联想到山林间的贫苦百姓,他们连件衣物都无以为继,无法接受皇帝的赏赐。

三、四句,诗人通过对比,进一步揭示了朝廷官员的骄奢淫逸,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裹着云彩坐在蒲团上发呆。

五六句,诗人又进一步展开议论,指出朝廷官员们不仅生活奢侈,还喜欢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长庆棱卷帘悟道”,这里的“长庆棱”指的是长庆寺的门,卷起窗帘就是悟道的境界,可是作者本人却在蒲团上呆呆地望着外面发呆。“病眼见空花”,这里的“病眼”,是指作者因为长期生活在富贵繁华的环境里,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感悟能力。“病眼”所见之“空花”,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世界。

七八句,诗人再次以议论的形式揭示朝廷官员们的虚伪本质,他们的衣着华丽、地位尊贵,可内心却空虚、浮躁、不安。“香林远纸袄大书,破袖争出手”,这里的“香林寺”指的是香林寺的僧侣们,他们远离喧嚣的城市,专心致志地进行诵经修行。而作者自己却穿着破旧的衣服,与僧侣们形成鲜明对比。

第九、十两句,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认为朝廷官员们的奢华生活和虚伪态度令人发笑,甚至可能会让他们流下眼泪。

这首诗通过对朝廷官员们的讽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之情。

【答案】

译文:

九月时节,天气寒冷,皇帝赏赐百官衣物,而山林间的贫困百姓却无衣可穿。我穿着一件破衣,包裹着云朵坐在那里发呆。长庆寺里有人卷起窗帘悟道参禅,而我则病弱双眼只能看到空中飘荡的虚无花朵。香林寺里的僧侣们远离城市喧嚣,专心诵读佛经,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衫,与僧侣们形成鲜明对比。

赏析:

这首诗以议论入诗,语言简洁通俗,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首句“九月授衣天”以自然景物为引题,点出时间——农历九月;再从季节过渡到气候,引出人物——赏赐百官的皇帝;最后点出主题。次句“山林无可授”承接首句中的皇帝赏赐百官的衣裳这一话题,以自然界的景象作喻,说明贫苦百姓的生活是多么凄惨!三、四句“破衲拥残云”,诗人由皇帝的赏赐活动联想到山林间的贫苦百姓,他们连件衣物都无以为继,无法接受皇帝的赏赐。五六句“破衲拥残云”承上启下,诗人继续发挥议论。“长庆棱卷帘悟道”,这里的“长庆棱”指的是长庆寺的门,卷起窗帘就是悟道的境界,可作者本人却坐在蒲团上呆呆地望着外面发呆。“病眼见空花”,这里的“病眼”,是指作者因为长期生活在富贵繁华的环境里,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感悟能力。“病眼”所见之“空花”,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世界。七八句“香林远纸袄大书,破袖争出手”,这里的“香林寺”指的是香林寺的僧侣们,他们远离喧嚣的城市,专心致志地进行诵经修行。而作者自己却穿着破旧的衣服,与僧侣们形成鲜明对比。第九、十两句“长庆棱卷帘悟道,病眼见空花”,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朝廷官员们的奢华生活和虚伪态度令人发笑,甚至可能会让他们流下眼泪。

这首诗通过对朝廷官员们的讽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