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惊投老窜炎荒,瘴雨蛮烟岂易当。
焘气内全真自葆,铁心无动亦何妨。
海山出处凭谁共,蜑叟追随乐未央。
准易著书人不见,微言分付有诸郎。

【注释】

东坡先生挽词 其六:苏轼的悼念词。

群惊:众人都感到惊讶。

投老窜炎荒:年老体衰,流落南方蛮荒之地。

焘(tào)气:指正气。

焘气内全真自葆:正气在心中保持,自然保全自己。

焘(tiǎo)气:指正气。

内全真:心中保持真性,不受外界干扰。

葆(bǎo):保持,保全。

铁心:坚定的意志。

无动:不动声色,不动摇。

何妨:有什么妨碍。

海山:指隐居的地方或理想中的隐居地。出自《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大泽灭火。彼其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出处:来去,行踪。

凭谁:依靠谁?

蜑(dàn)叟:水边居民。

蜑(dàn):水边居民。

追随:跟随。

乐未央:快乐无穷无尽。

准易:指苏轼本人。

著书人不见:著作不能流传下来。

微言:精深的言论。

分付:托付,交给。

诸郎:侄子辈的读书人。

赏析:

此篇是苏轼为他的好友黄几复写的挽词之六,黄几复于元丰二年(1079)去世,时年四十七。诗前小序说:“公昔年尝以余及门,故作挽词六章。既而闻几复薨,乃更缀二章。”

开头两句:“群惊投老窜炎荒,瘴雨蛮烟岂易当。”写诗人对友人的追念和惋惜之情。

“群惊”句的意思是,众人都为诗人的衰老而感到惊讶。“投老”即“年老”,这里指诗人已年老,身在蛮荒之地,这正与后人所引“瘴雨蛮烟岂易当”相呼应,说明诗人的遭遇是何等艰难,处境何等凶险。“投老”与“炎荒”连用,又使诗人的处境显得更凄苦、更可叹了。

“焘气内全真自葆”,意思是:正气在胸中得以保全。“焘气”,犹正气,是指作者内心所存的正直之气。“焘气”与“真”字相连,便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正直之气,表明他一生坚持操守、不肯屈服的品质。“自葆”,即自我保养,自我维护。

“铁心无动亦何妨”,意思是:坚定的意志,毫不动摇,有什么妨碍呢? “铁心”与“无动”连用,表明诗人意志的坚强、不动摇,表现了他不畏艰难、刚毅不屈的性格。

“海山出处凭谁共?”这句的意思是:海山隐退,出处如何呢?“海山”比喻隐居之地,这里泛指隐居的生活。诗人问“谁能共处”,实际上是说自己一个人难以解决生活上的种种困难。这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感叹,也是对朋友的一种安慰和劝勉。

“海山出处凭谁共”,与下一句相照应。

“蜑叟追随乐未央”,意思是:水边居民跟随着您,快乐没有止境。“蜑(dan)叟”即水边居民。他们跟随着诗人,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和无尽的快乐。这里的“乐未央”,既是实写渔民们的幸福生活,也反映了诗人对渔翁生活的羡慕。

“海山出处凭谁共”,与“蜑叟追随乐未央”相照应。

“准易著书人不见”,意思是:像苏轼这样的著书人已经不见了。“准易”就是苏轼,“著书人不见”就是苏轼的著作未能流传下去。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以及对自己的身世感慨。

最后两句:“微言分付有诸郎。”意思是:精深的言论要留给侄子辈的读书人吧。“诸郎”即侄子辈的读书人。这句是诗人的嘱咐,也是对他的侄子辈的读书人的勉励。

这首挽词写得情真意切,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感人,体现了苏轼深厚的友谊和高尚的人格风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