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馀偶登绝巘,据石聊为欠申。
眼界谩分畦畛,谁知大道无邻。
注释:在禅理修行后,偶尔登上绝顶的山峰,坐在石头上聊以解闷。
眼界漫然分界线,谁知大道无边无际。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登高望远、领悟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登高望远,领悟到了人生的大道理。
首句“禅馀偶登绝巘”,描绘了诗人在禅理修行后,偶尔登上绝顶的山峰。这里的“禅”指的是佛教的禅宗,是一种修行的方式,而“余”则表示剩余、闲暇的状态。诗人在完成一定的修行之后,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提升,于是决定暂时放下修行,来到这个高处的山峰上休息一下。这里的“偶”表示偶然、意外的意思,说明这并不是一种刻意的行动,而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产生的。第二句“据石聊为欠申”,则是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山顶上的行为。他选择坐在地上的岩石上,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的坐姿更加舒适或者更能让自己放松。而“为欠申”则可以理解为是“为了缓解疲劳”或“为了寻找一个可以稍作歇息的地方”。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山顶上随意坐下,暂时忘却了修行的压力,享受片刻宁静的心情。
第三句“眼界谩分畦畛”,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在这里,“眼界”指的是视野,“谩”是随意的意思,“畦畛”则是指田地中的界限。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即他的眼界已经超越了常人的局限,不再受到世俗观念的束缚。他认为,只有超越常规的思维模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生活的真谛。
第四句“谁知大道无邻”,则是诗人的深刻见解,也是全诗的高潮部分。在这里,“大道”指的是宇宙间普遍适用的自然法则,它既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抽象的观念概念,而是无处不在却又无法具体捕捉的存在。“无邻”则意味着它没有固定的边界,与一切事物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诗人认为,只有真正领悟到大道的本质,才能认识到世间万物都在相互关联之中,彼此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这种认识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强调了整体性和联系性的重要性。
这首诗通过对登山所见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悟和哲学思考。他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入观察,逐渐领悟到了人生和宇宙的本质规律,从而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利益和世俗观念的限制。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这首诗成为古代文人咏叹自然山水、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