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风薄木韵含悲,岁晚寻君失后期。
夜鹤晓猿惊怨歇,草堂人去已多时。
【注释】
过钟山:经过钟山。钟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俞清老:作者的朋友俞德邻。薄木韵含悲,霜风已至,薄木有寒声,而音韵中也充满哀伤的意味。岁晚寻君失后期:岁月已晚,想访友而友人不在家,错过拜访的时间。夜鹤晓猿惊怨歇:傍晚时分,鹤鸣猿啼之声,令人闻之心惊肉跳,仿佛怨恨之声戛然而止。人去已多时:主人已不在,空余草堂。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初。当时诗人与友人俞德邻同游钟山、采石一带,并曾登高赋诗。诗题一作《过钟山》,但此篇标题为《寻俞清老不遇》。
首句“霜风薄木韵含悲”,点明时间是在秋末冬初,霜冷风凄,薄木枝头,落叶纷纷。“霜”字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薄”字写出了风力之强,“韵含悲”,则写出了风声中的凄凉之感。
次句“岁晚寻君失后期”,表明自己来到钟山,是想拜访朋友,却因为天寒地冻、大雪封山、道路阻隔,未能如愿找到俞清老。这里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惆怅之情。
第三句“夜鹤晓猿惊怨歇”,描绘了一幅寂静的夜晚景象。夜深人静之时,鹤鸣猿啼之声,更加显得凄切哀婉。这里的“惊怨歇”三字,既表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又透露出诗人心中的伤感之情。
尾句“草堂人去已多时”,表明俞清老已经离开很久了。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失落之感。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秋日雪景中的钟山之游图。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也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