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州只受锥头利,这僧不见凿头方。
直铙转得百千藏,这般供养也寻常。
注释:睦州的和尚只接受锥头锋利的供品,这和尚却看不到凿子的形状。用直铙(一种古代乐器)来收藏百千个供品,这样的供养也是平常的事。
赏析:这首诗以颂古形式赞美了睦州一位禅师的修行境界。诗中的“睦州”是指浙江淳安县睦州山,相传为南朝梁武帝在此出家之地。诗中赞美这位禅师的修行境界,既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也在精神上达到高远的境界。
睦州只受锥头利,这僧不见凿头方。
直铙转得百千藏,这般供养也寻常。
注释:睦州的和尚只接受锥头锋利的供品,这和尚却看不到凿子的形状。用直铙(一种古代乐器)来收藏百千个供品,这样的供养也是平常的事。
赏析:这首诗以颂古形式赞美了睦州一位禅师的修行境界。诗中的“睦州”是指浙江淳安县睦州山,相传为南朝梁武帝在此出家之地。诗中赞美这位禅师的修行境界,既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也在精神上达到高远的境界。
【注释】: 自赞:自我赞美。 即真非真,是相非相:既是真的又不是真的。这是佛家禅宗所倡导的“不立文字”的思想。即真非真,是指事物的本相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相非相,是指在认识事物时不应拘泥于表面现象,而应深入其本质。 龟毛拂子,兔角拄杖:用动物的毛发制成的拂子和用兔角制成的手杖。这象征着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以自然之物为伴,以清净之心对待万物。 自歌自舞,独吹独唱:独自歌唱
【注释】 ①颂古:即咏古,吟诵古人的事迹。②其十五:指《颂古二十首》之第十八,此诗写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③门外:指诗人的住所门前。④争实:谁真实。⑤倾:倾倒,倾心。⑥相知:相识。⑦不相识:彼此不相知。⑧“平生”四句:诗人感叹自己一生坦荡无私,却常被人误解。⑨“万般”二句:诗人感慨自己虽然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可又有谁能听懂?⑩虚情:空有感情而无人理解。①真意:真诚的心志。②世途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华木瓜、马簸箕、铁钉、木札等事物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自赞 其一”是全诗的第一句,诗人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他认为,人生就像是一个三川和两浙一样复杂多变,需要自己去面对和解决。 “肩担华木瓜重担,肚束马簸箕三篾。”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人生路上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他肩上承担着沉重的压力,肚子里束缚着各种琐事和责任
【注释】 颂古二十首 其十七 闻声见色非闻见,见色闻声是见闻。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赏析】 这首诗以“颂古”为题,赞颂佛祖的功德,颂扬佛法的无边广大。诗中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论述,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深奥的道理。 首句“闻声见色非闻见”,意为听到声音和看到颜色并非真正听见、看见,而是有所感知。这表达了对世俗认识的批判,指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片面的、表面的。 次句“见色闻声是见闻”
注释: 闻(听):听见。刬除:削去,清除。露布葛藤:比喻无用的东西,像露布上的葛藤一样。不用之乎者也:指不必用《诗经》中的“之”、“乎”、“者”、“也”等字。饶君句下精通:意思是说即使您对诗句理解得很透彻,也不能乱改。未免:不能,不可以。唤驴作马:把人当作驴来驱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针对当时文坛的不良现象而发的议论。作者认为,诗歌创作应当以真情实感为主,不要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变化,不要滥用典故
闻丙丁童子来求火,南方丙丁又属火。 按剑宗师奈若何,是君心下意不过。 注释:听说有个叫丙丁的孩童来求火,而南方的丙丁又和火有关。面对这种情况,宗师又能拿他怎么办呢
【注释】: 闻:听说,听见。三脚驴子:一种两头有蹄的怪胎骡。弄蹄行:即弄蹄而走,指骡子在泥泞的土地上行走。两浙江南:指江南地区,泛指南方。秋复热:指秋季气候仍然炎热。西北风霜:指西北风吹来的寒冷。怯:畏,畏惧。早寒:早春时节的寒意。闭门愁见:关着门却见到。杨花落:柳絮飘飞。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南方听到骡子弄蹄而行的情景,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前两句写骡子的怪异行为和江南的炎热气候
诗句解释: 六门:泛指家中的各个角落,包括客厅、卧室、厨房等。晓夜:无论白天黑夜。家贼难防:指家庭内部的小问题,难以防备和解决。事可伤:事情可能带来伤害或遗憾。识得:理解,知道。家亲恩爱断:因为家庭内部的矛盾,亲情变得疏远。更无一物献尊堂:家里没有任何物品可以献给尊贵的长辈作为礼物。 译文: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家中的各个角落都可以自由开放,但家庭的琐事难以防范,可能会带来一些遗憾
【注释】 因得,即得到。礼你,指得到礼仪。穷源,探究事物的本末、始末。阎罗王,佛教神话人物,阎罗王是地狱的首领,死后入地为鬼王。这里指阴曹地府。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谜语诗。谜面的意思是:你得到礼仪(礼),要探明它的本原(穷源),直到最后(到底)。最后,你将发现,阎罗王(阴曹地府)就是鬼王(鬼王就是阴间之王)。 谜底是“七绝”,即谜语中所用的七言绝句。谜底中的“九九八十一”是关键。谜底“九十九
【注释】将谓:将认为,以为。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更有:还有。更:再。易得:容易得到。好:美好。共住:共同生活。难:难。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世间众生的感慨之词。作者认为,世上的一切众生,都存在着苦难。而人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苦处,却看不到自己也有同样的苦处,这是多么地令人悲哀啊
【注释】 ①颂古:即《咏怀古迹》,是杜甫的一首七律。“五十八”指这首诗的编号。电光、剑轮:喻宝剑。休草草:不要匆忙,要慢慢斟酌。莫忉忉:不要过分计较。等闲:轻易。全身:指整个身体。当头:冒犯。一毫:一丝。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之一,其内容是咏怀古迹。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剑锋和电光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对世事的感慨之情。 首句“电火光中休草草,剑轮锋上莫忉忉
【注释】 锦鳞:鱼,也泛指鱼。 网:捕鱼的器具。 冲波逆流:迎着波浪前进。 渔翁:打鱼的人。 闲引钓:悠闲自在地垂钓。悠悠:形容水势平稳,随波逐浪地漂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条鱼被渔人钓起时的神态和动作,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第一句“锦鳞透网欲吞舟”,写的是一条大鱼被一张渔网困住了,它挣扎着想要挣脱,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结果还是被渔人钓了上来。这里的“锦鳞”指的是美丽的鱼
【赏析】 颂古,即《古风》,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当时中原一带战事基本平息,杜甫在长安作官,心情十分愉快。他看到战乱后的人民安居乐业,便写下了这首《颂古》诗。全诗四句,每句七字,平仄相对,对仗工整。前两句“四海狼烟静,中原信息通”,写战争结束后的天下太平、信息畅通;第三句“罢拈三尺剑,休弄一张弓”写停止战争后闲居无事。 “四海狼烟静”,指战争结束
注释: 作家:指诗人们。 两两:指两个人一组,相互对视。 啐啄:比喻食物被鸟吃掉。 普化:佛教用语,泛指一切众生。 摇铃铎:形容佛寺中的钟声悠扬。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颂古》的第六首。这首诗通过对古代诗人饮酒作诗的情景进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古人饮酒作诗情景的赞美之情。 首句“作家相见终不错”的意思是说,诗人与古人相会,彼此都是文人雅士,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注释: 慺㦬:形容人愚钝无知的样子。须:必须,一定。逞聪明:炫耀自己的聪明。 金榜:指科举考试中了榜的名单,也用来比喻富贵荣华、功成名就。这里指科举登第。 捋下幞头:把头上的帽子摘下来。幞头:宋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 归去:回去吧。莫骑驴子傍人门:不要骑着驴子走在别人家的大门口。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那些自以为聪明绝顶却最终一事无成的人的讽刺和嘲笑,他们总是自认为比别人更聪明,但实际上却不如别人
【注释】 颂古 其六十二风头稍硬难安立,暖气才通瞌睡来。 却笑明招闲费力,无端两处强差排。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春风”的咏颂。首句“风头稍硬”形容春天的气候,春风吹拂,使万物复苏。第二句“暖气才通”,则描写了春天的气候特征,气温回暖。第三句“却笑明招闲费力”,则是作者对春天的一种感慨,他看到春天的生机勃勃,但却觉得有些无聊。第四句“无端两处强差排”,则是作者对春天的一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