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真非真,是相非相。
龟毛拂子,兔角拄杖。
自歌自舞,独吹独唱。
认得师姑是女儿,志公不是闲和尚。

【注释】:

自赞:自我赞美。

即真非真,是相非相:既是真的又不是真的。这是佛家禅宗所倡导的“不立文字”的思想。即真非真,是指事物的本相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相非相,是指在认识事物时不应拘泥于表面现象,而应深入其本质。

龟毛拂子,兔角拄杖:用动物的毛发制成的拂子和用兔角制成的手杖。这象征着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以自然之物为伴,以清净之心对待万物。

自歌自舞,独吹独唱:独自歌唱、舞蹈,独自吹奏、演唱。这象征着修行者的独立自主和自由自在。

认得师姑是女儿,志公不是闲和尚:认出了师父就是自己的女儿,但志公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这表达了修行者对师父和师傅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修行者对佛法的理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宗诗,诗人通过描绘修行者的生活情景,表现了禅宗的精神实质。

首句“自赞其二”表明这首诗是对前一首诗的续写。诗人首先从认识事物的角度出发,指出事物的本相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佛家禅宗所倡导的“不立文字”的思想。

第二句“即真非真,是相非相”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诗人认为,即使是真实的事物,也不能仅仅将其视为真实的东西;即使是相,也不能仅仅将其视为有形之物。这是因为,无论是真还是假,都是相对的;无论是相还是无形,都只是事物的表象。

第三句“龟毛拂子,兔角拄杖”则是诗人对修行者生活情景的具体描写。他用动物的毛发制成拂子,用兔子的角制成手杖,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却蕴含着修行者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自身的要求。

第四句“自歌自舞,独吹独唱”则进一步描绘了修行者的生活状态。他们可以独自歌唱、舞蹈,也可以独自吹奏、演唱。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修行者的独立自主和自由自在。

最后一句“认得师姑是女儿,志公不是闲和尚”则揭示了诗人对修行者的认识。他认识到,虽然修行者的生活看似简单,但他们对师父和师傅却是充满敬畏之情的。这是因为,他们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自己的本质。因此,他们并不是闲散的和尚,而是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行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