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天指地,无处回避。
瞿昙瞿昙,讨甚巴鼻。
【注释】
1、指天指地:比喻无所不至。
2、瞿昙:梵文音译,意译作“须摩提”,即释迦牟尼的名号。
3、巴鼻:即“巴鼻”的倒读“鼻巴”,意思是鼻子。
4、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颂古时所作,表达了对佛理的虔诚和对佛祖的尊敬之情。首句以夸张的手法形容了作者对佛理的敬仰,第二句则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语,既有“讨甚”的意思,又隐含了对佛祖的敬仰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指天指地,无处回避。
瞿昙瞿昙,讨甚巴鼻。
【注释】
1、指天指地:比喻无所不至。
2、瞿昙:梵文音译,意译作“须摩提”,即释迦牟尼的名号。
3、巴鼻:即“巴鼻”的倒读“鼻巴”,意思是鼻子。
4、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颂古时所作,表达了对佛理的虔诚和对佛祖的尊敬之情。首句以夸张的手法形容了作者对佛理的敬仰,第二句则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语,既有“讨甚”的意思,又隐含了对佛祖的敬仰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释绍昙的《画偈》,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解读: 1. 信庵居士画月庵老衲月林顶相求赞 - "信庵居士"指的是作者自己,他是一位僧人。"画月庵老衲月林顶"则描述了一位名叫月林顶的老和尚。"相求赞"表明作者在为这幅画作作赞美之词。 2. 佛祖权衡,人天眼目。 - 在这里,“佛祖权衡”可能是指佛陀的智慧或法理,用来指导世间的众生
【译文】 临济和尚赞一喝当阳,寸丝不挂。 挠括丛林,至今话把。 【注释】 临济:即临济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的开山祖师。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提倡“喝”和“棒”的禅法,反对坐静打坐,认为“一喝当阳,万籁俱寂”,强调“逢着便拈,逢着便提”。 一喝当阳:形容临济宗的禅法直截了当,毫不拐弯抹角。 挠括丛林:形容临济宗的禅法广泛流传于丛林之中,影响深远。 至今话把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雪峰真觉祖师的诗。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译文: 1. 三到投子,九上洞山。 注释:雪峰真觉祖师三次来到投子山,九次登上洞山。 译文:雪峰真觉祖师三次来投子山,又九次登上洞山。 2. 鳌山成道,已是自瞒。 注释:在鳌山上修得道法,已经能够自我欺骗了。 译文:在鳌山上修得道法,已经能够自我欺骗了。 3. 阿呵呵,惹得虚名走世间。 注释:啊呵呵,因为追求虚无缥缈的名声而四处奔波。 译文
注释: 或处禅林,或居树下。 指和尚们居住的禅寺和在树荫下打坐的僧人。 或在僧房,或白衣舍。 指一些出家修行的人住在寺庙中,还有一些不穿袈裟的人住在僧舍里。 法惠写出如是观,单明张拙秀才话。 意思是法惠写出了如此的观察力,而单明则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语。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佛教徒的生活和修行方式的描绘。诗人通过观察不同地方的僧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佛教修行的理解
释义: 禅师不参禅,道士不学道,这样的村僧唱着喏。 错错,一段风光无处着落。 注释: 1. 禅人:禅宗僧人。 2. 师顶相求赞:这是一首赞美禅师头顶的颂诗,“师”指禅师,“顶”是头顶,“相”是形状、形象,“求赞”是赞美。 3. 错错:错落,错综。 4. 风光:自然景观。 赏析: 这首偈语通过描绘一个村僧的形象,表达了禅宗不追求外在的形式和形式上的学问的理念。诗中“禅不参”,即禅宗不参与世俗的学问
这首诗出自《全唐诗》,作者是李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自赞者村叟,能杰斗,踞胡床,一不守。 - 诗句解读:诗人自称为村中的老者,他有着非凡的才能和勇气,坐在一张胡床上,不受拘束。 注释:村叟 - 指乡村中年老的人。 - 译文:我自诩为村中的智者,拥有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临机拶著火星飞,惊起须弥颠倒走。 -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所以考生要结合诗歌的主题、手法、情感等进行赏析。本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达磨祖师的金锡,银山铁壁的形象以及透过他玄关看到青天白日的景象来表现其超凡脱俗和高远的境界。 【答案】 译文: 达摩祖师手持金锡(即金杵),他的身边有白银堆积起来的山峰和像铁壁一样的坚城。 面对我的人,却还说不认识这位圣者。 从他那里透进玄妙的门户,看到的是青天白日。 注释: 达磨
【注释】 黄檗:指唐代著名禅僧黄檗运空。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禅宗认为“棒打门头,杀人活人”。棒打门头,意在使弟子悟道,但必须以慈悲之心对待;一掌一掌地拍击,则会使弟子感到疼痛。 【赏析】 此诗是禅宗大师黄檗赞颂一位高僧的偈语。首二句“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禅门的“棒法”(即棒打门头)。第三句“杀人能活人”,“杀人”是指用棒法来开悟对方,使之觉悟
颂古三十三首 其三十二 驴放三千,马放八百。透过重关,未为英杰。 注释解释: - 驴:指代驴子或驴车等与农业相关的工具和动物;三千:数量词,表示很多;马:指代马匹或马群;放:动词,表示使用;八百:数量词,表示很多;透过:动词,表示通过或穿透;重关:形容词,形容重重的门或关卡;未为英杰:表示尚不达到成为杰出人才的标准或条件。 译文: 在广阔的田野中,驴车和马群被大量使用,它们穿越了重重的关卡
【注释】 瞿:通“渠”,指代。 云:指佛教的僧人。 瞿昙:梵语,意译为瞿昙,是古印度的一个国王的名字,这里泛指僧侣,即和尚。 巴鼻:即“巴鼻”的谐音。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于佛教徒的一种调侃与讽刺,其内容主要是对那些出家人在世俗社会中到处游荡,四处乞讨的行为表示了不满。 第一句:“指天指地,无处回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教徒到处游走,好像无所不知似的,让人无法避免他们的纠缠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颂赞。七十六首:即《金刚经》中所说的“如来说名悟一切众生,悉皆得成无上正等菩提”,是佛教经典之一。来时无踪、去时无迹:意为来去都没有什么痕迹。青天霹雳:形容声势浩大,威猛无比的雷电。 【赏析】 这首偈颂是《金刚经》的一段文字,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佛法的威力与广大无边。 “来时无踪”和“去时无迹”两句,表达了佛法来去都没有什么痕迹的思想
今日的太阳比昨天更亮,昨日的阳光已不再。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向西落,人们谁能知道这背后的秘密? 尚未了悟的人听了我一言,只有现在能动口说此话。 注释: 偈颂七十六首 其七十五: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禅宗公案诗。 “今日”和“昨日”都是指太阳,用来形容日月的变化无常。 “日来日往”是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向西落。 “阿谁”(疑问代词,谁)用来反诘,表示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 译文:一只白鹤站在松树的顶端,月光洒在它的身上,仿佛在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一条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它的身体倒映在水面上,与天空融为一体。 注释:鹤,一种鸟类,通常栖息于高大的树木上;松树,一种常青树种,高耸入云,适合鹤类生活。月,这里指月亮。鱼,一种生活在水里的生物。水底,即水的底部。天,指天空。 风光都买尽,不费一文钱。 译文:美丽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无需花费任何金钱。
注释: 青天霹雳,何处寻觅。 - 青天霹雳:形容事情的真相难以捉摸。 何处寻觅:在何处寻找?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 一人传虚:一个人说是假的,其他人都跟着说是假的。 万人传实:一个人说是真的,其他人都跟着说是真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相往往被少数人所掌握,而大多数人只会盲目跟随。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屡见不鲜,如谣言的传播、权力的争夺等。然而,这首诗也提醒我们
注释:以我为依托,赤身露体毫无掩饰。 风光都被我买尽,当处就是我的家乡。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游历江南时所作的。“以此为津梁”,意思是说,我是借游览江南的名胜古迹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感慨的。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游历的地方比喻成自己赖以生存的津梁,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游历之地的喜爱之情。接下来两句则是对这种情感的具体化和深化。诗人把自己比作赤身露体的裸体,毫无掩饰
注释:这句话比喻了青,经过锻炼比原来更出色。后用来指人才经过培养所达到的高度超过老师。 译文:经过锻炼的人比原来的人更出色。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颂诗,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肯定和赞美。通过比喻手法,将人才比作青,经过锻炼后,才能超越原来的水平,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比喻形象生动,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