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中有语,名曰死句。
有语中无语,名曰活句。
可谓剜肉作疮,皮穿骨露。
举不顾,即差牙,闪电光中走乌兔。

我们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读:

  1. 无语中有语,名曰死句。
  • “无语”指的是没有言语表达,“有语”则是在沉默中仍能传达某种意义或情感。这里所说的“死句”,是指那些表面上看似没有生命力的诗句,它们虽然形式上符合诗歌的规范,却无法触动人心,缺乏真正的生命感。
  1. 有语中无语,名曰活句。
  • 这里的“有语中无语”意味着即使在有明确语言表达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一种无言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一种含蓄、深沉的情感或者对某些事物的超然态度。因此,“活句”是指那些能够通过非言语的方式传达深层次意义的诗句,它们虽然没有直接的语言描述,但仍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1. 可谓剜肉作疮,皮穿骨露。
  • 这句话用来形容那些看似美好却实际上有害的诗行。就像剜肉去补疮一样,这种行为虽然表面上看似为了治疗伤痛,但实际上是在伤害自己。这里的“皮穿骨露”形象地描述了诗歌中的这种矛盾,即表面的华丽掩盖了内在的空洞和虚弱。
  1. 举不顾,即差牙,闪电光中走乌兔。
  • “举不顾”意味着不考虑其他因素,专注于某一点。在这里,它可能指诗人在创作时过分关注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就像是在闪电光中快速移动的乌兔,失去了稳定和方向。这个比喻表达了诗人在追求诗歌形式的完美时,可能会忽视诗歌内容的重要性。

我们对这首诗的整体赏析如下:

这首诗通过对“死句”和“活句”的对比,揭示了诗歌创作的真谛在于寻找那种既能触动人心又具有深刻内涵的语言表达方式。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应该避免过度依赖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度和真实感。同时,通过对“剜肉作疮”和“闪电光中走乌兔”的比喻,诗人提醒我们在追求形式的同时,也要注重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性,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陷阱。

这首诗通过对“死句”和“活句”的探讨以及相关的比喻,强调了诗歌创作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够触动人心的能力以及内容的真实性。这种观点对于现代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创新和美感的同时,也要保持对人性和生活的真实把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