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萧散,浑无羁绊。
奋恶拳头,打会禅汉。
我尝一见,口似匾檐。
凡侍之者,莫知其几,往往瞠乎其后,终莫得其畔岸。
是故不可毁,不可赞,至于不可奈何。
但如今必要知其所窃之羊,谩去西边屋角头蜂桶里寻看。
【注释】
破庵赞 其二
生平萧散,浑无羁绊。
奋恶拳头,打会禅汉。
我尝一见,口似匾檐。
凡侍之者,莫知其几,往往瞠乎其后,终莫得其畔岸。
是故不可毁,不可赞,至于不可奈何。
但如今必要知其所窃之羊,谩去西边屋角头蜂桶里寻看。
译文:
平生性格萧洒不羁,没有羁绊。
挥动拳头打会禅宗和尚。
我曾经亲眼见过,他的嘴巴像门板一样。
凡是侍奉他的人,不知道他有多少门板。
他们常常远远地跟在他的身后,最终得不到边岸。
他不能被摧毁,不能被赞美,甚至无法对付。
但是现在必须知道那个小偷藏在哪里。
去西边屋子的角落,在蜂桶里寻找。
【赏析】
《破庵赞》是元代诗人马祖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对禅师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禅宗的理解。
第一句“生平萧散,浑无羁绊”,描述了禅师的性格特点。他性情潇洒,不受世俗束缚,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第二句“奋恶拳头,打会禅汉”,则描绘了禅师与禅宗和尚之间激烈的辩论。这里的“奋”字表明禅师的愤怒,“拳”字则暗示了他的力量。第三句“我尝一见,口似匾檐”,描绘了禅师的外貌特征。他的嘴巴大而宽,就像一扇门板一样。第四句“凡侍之者,莫知其几”,则表达了作者对禅师的了解有限。他无法完全了解禅师的内心世界。第五句“往往瞠乎其后,终莫得其畔岸”,进一步强调了作者与禅师之间的差距。他总是远远地跟在他的身后,无法接近他的心灵。
第六句“是故不可毁,不可赞,至于不可奈何”,总结了前文的内容。他既不能被摧毁,也不能被赞美,甚至无法对付。第七句“但如今必要知其所窃之羊”中的“窃”字,暗指禅宗的本质就是偷东西,这是对禅宗的一种讽刺和批判。第八句“谩去西边屋角头蜂桶里寻看”,则是作者的直接表达。他认为要想真正认识禅师,就得去西边屋角头蜂桶里找答案。
整首诗通过禅师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禅宗的理解和思考。他的观察细致入微,语言生动形象,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有丰富的情感。这首诗不仅是对禅师的一次生动描绘,也是对禅宗的一种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