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思槌拂恨难酬,孤屿寻归月正秋。
堂上若呈圆相去,乃师应错骂双梼。

注释:

可禅人归江心:可禅人,即可禅师。归江心,指的是可禅师回到江心寺。

每思槌拂恨难酬,孤屿寻归月正秋:每当想起槌拂(指打禅钟),心中便充满了遗憾和不满,因为月色正好,而可禅师却独自回到了江心寺。

堂上若呈圆相去,乃师应错骂双梼:在佛堂之上,如果看到圆满的形象,那么可禅师应该错骂双梼(指打自己的鼻子)。这是一首反语诗,表达了诗人对可禅师的不满和批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反语诗,通过比喻和反讽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可禅师的不满和批评。

诗人通过”可禅人归江心”这一句子,点出了主题。可禅师,即可禅师,是这首诗的主要人物。他回到江心寺,引发了诗人的种种感慨。

“每思槌拂恨难酬”一句,诗人回忆了与可禅师相处的日子,每一次的敲击声都让诗人感到深深的遗憾和不满。槌拂,是一种修行方式,通过敲打来达到心灵的清净。然而,当可禅师离开时,这种宁静和清净的氛围被打破了。

“孤屿寻归月正秋”一句,描绘了诗人独自在岛上寻找可禅师的场景。这里的”孤屿”和”秋月”都营造了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氛围。同时,诗人也在思考为何可禅师会选择这个时候回到江心寺。

“堂上若呈圆相去”一句,通过佛堂上的圆相(佛教中的圆满意象)来隐喻可禅师的行为。如果佛堂上的圆相呈现圆满的状态,那么可禅师就应该表现出错误的一面,即“错骂双梼”。这里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可禅师的不满和批评。

这首诗通过对可禅师的描写和对其行为的评价,展现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反语和比喻的运用技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