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机普应,妙用全彰。
井通沧海,日上扶桑。
击石火,闪电光。
进前先蹉过,退后绝承当。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佛法的偈颂。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解释:

  1. 大机普应,妙用全彰。
  • 大机:指的是佛教中的“佛性”,也称为“佛心”,是一切众生皆有的一种潜能,能够成佛。
  • 普应:普遍响应,意味着佛法对所有众生都有普遍的、直接的感应。
  • 妙用全彰:意思是佛法的妙用都显现出来了。这里的“妙用”是指佛法的多种作用,而“彰”则是指这些作用被充分展现出来。
  1. 井通沧海,日上扶桑。
  • 井通沧海:这个比喻可能是指通过修行,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越常人的境界,就像井水能够通到大海一样。
  • 日上扶桑:这个比喻可能是指通过修行,人们的精神境界能够达到像太阳一样照耀万物。扶桑通常被认为是东方的一座神木,象征着太阳。
  1. 击石火,闪电光。
  • 击石火: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指的就是修行者通过打坐、禅定等方式,能够体验到一种超越物质的感觉,就像是石头被敲击时产生的火花一样。
  • 闪电光:同样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指的是修行者在瞬间领悟佛法真谛的能力,就像闪电一样迅速明亮。
  1. 进前先蹉过,退后绝承当。
  • 蹉过:这里可能是指修行者在前进的道路上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困难,需要有勇气和毅力去克服它们。
  • 退后绝承当:这里的“退后”可能是指修行者在面对困境时需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而“绝承当”则是指修行者要学会承担起责任,不再逃避问题。
  1.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 无我相:这里的“我相”可能是指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中心的观念,修行者要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与宇宙万物紧密相连的。
  • 无人相:这里的“人相”可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修行者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应该被任何形式的身份或地位所定义。
  1. 不思善,不思恶。
  • 不思善:这里的“思善”可能是指思考好的事物,修行者要认识到世界上并不只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需要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
  • 不思恶:这里的“思恶”可能是指思考恶的事物,修行者要认识到世界上也并不只有恶的一面,也有美好的一面,需要保持善良和宽容的心态。
  1. 非思量,非攀缘,非断灭。
  • 非思量:这里的“思量”可能是指思考和计算,修行者要认识到思考是一种习惯和习性,需要逐渐减少它的依赖和影响。
  • 非攀缘:这里的“攀缘”可能是指追求和依赖,修行者要认识到追求也是一种习惯和习性,需要逐渐减少它的依赖和影响。
  • 非断灭:这里的“断灭”可能是指断绝和消亡,修行者要认识到断绝也是一种习惯和习性,需要逐渐减少它的依赖和影响。
  1.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 无智:这里的“智”可能是指智慧,修行者要认识到智慧也是一种习惯性的认知和判断能力,需要逐渐减少它的依赖和影响。
  • 无得:这里的“得”可能是指得到和获得,修行者要认识到得到也是一种习惯性的认知和判断能力,需要逐渐减少它的依赖和影响。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菩提:这里的“菩提”可能是指觉悟和证悟,修行者要认识到觉悟和证悟也是一种习惯性的认知和判断能力,需要逐渐减少它的依赖和影响。
  • 明镜:这里的“明镜”可能是指镜子和照见,修行者要认识到照见也是一种习惯性的认知和判断能力,需要逐渐减少它的依赖和影响。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觉悟和证悟并没有固定的外在形式,就像镜子和台子一样,不是固定存在的。修行者要认识到觉悟和证悟并不依赖于某种固定的外在形式,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觉醒和认识。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关于佛法修炼的感悟之作,通过描绘修行过程中的种种现象,表达了修行者内心的转变和成长。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如“井通沧海”,“击石火”,“闪电光”,以及“无我相”,“无人相”等,都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象征意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修行者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又体现了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