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持远流,净行在林丘。
观与心为度,身将世作仇。
不曾过午食,常满六时修。
苦海人求度,师应驾法舟。

【诗句释义】

高人手持远流,净行生活在林丘。观与心为度,身将世作仇。不曾过午食,常满六时修。苦海人求度,师应驾法舟。

【译文】

高人手持远流,净行生活在林丘。观与心为度,身将世作仇。不曾过午食,常满六时修。苦海人求度,师应驾法舟。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位追求精神解脱和修行的诗人形象,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修行过程以及他对宗教和修行的理解。

首句“高人持远流”,形容这位诗人具有高尚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持远流”既指他的高洁品质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清冷。

第二句“净行在林丘”,描绘了这位诗人修行的环境,即他居住在山间林中,远离尘嚣,过着清净无为的生活。这里的“行”指的是修行行为或生活方式,“净”则强调了他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的纯净无暇。“在林丘”则表明了他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寄托和修行的场所。

第三、四句“观与心为度,身将世作仇”,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修行的理解和实践。这里所说的“观与心为度”,意指通过观察内心来达到修行的目的。而“身将世作仇”,则是说通过修行,他将世俗生活视为仇敌,以超脱世俗为目标。这种修行方式体现了诗人的超然物外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第五、六句“不曾过午食,常满六时修”,描述了诗人的日常修行习惯。他严格遵守佛教戒律,不曾有过午食的习惯,且每天按时进行六时的修行活动。这种严谨的修行态度反映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以及对修行的重视。

最后两句“苦海人求度,师应驾法舟”,是全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用“苦海”比喻人生的困境和痛苦,而“求度”则表示他渴望摆脱这种困境。他相信有智慧的人能够找到解救之道,即“师应驾法舟”。这里的“法舟”指的是佛法的船,象征着通向解脱之路的航标。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精神追求和修行过程,展现了他对佛法的理解和信仰,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世俗生活的淡泊和超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