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寒易得,九月已萧然。
况是衰迟者,非同少壮年。
玄裘如艾絮,禅榻藉蒲毡。
童子烧枯叶,先教閟暖烟。

山深,其二山深寒易得,九月已萧然。

况是衰迟者,非同少壮年。

玄裘如艾絮,禅榻藉蒲毡。

童子烧枯叶,先教閟暖烟。

【解析】

“山深”即《山行》的第二首,作者自注云:“时秋。”这是一首描写山中生活的诗。首句“山深寒易得”,说明作者来到山中,气候寒冷,容易获得。次句“九月已萧然”,点明时间已是农历九月初旬。三、四句紧承上文进一步写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况是衰迟者”,意谓更因年老多病,身体虚弱,不同于年少气盛之人。这两句用一“衰”字,将作者衰老的境况写得十分真切,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感慨与悲凉。五、六句写自己的住处环境,以衬托自己的处境。“玄裘如艾絮”,“玄裘”指黑色的皮衣,“艾絮”是一种用艾草做的纤维织成的絮,质地细软,颜色浅黑。这里说皮衣如同艾絮一样柔软,可见其处境之凄凉。“禅榻藉蒲毡”,禅榻,即僧人坐的垫子,蒲毡,是用蒲草编成的一种席子,这里指僧床,即僧人坐卧的地方。“禅榻藉蒲氈”,表明自己身在佛门,但心却还牵挂着世俗的红尘。这两句用一“禅”字,既写出了作者对佛门生活的喜爱,又表现了其内心深处对尘世的眷恋之情。末二句写童仆的劳动情景,以突出作者的生活状况之苦。“童子烧枯叶,先教閟暖烟。”“童子”,这里指作者的仆人。“烧枯叶”,是说他在山中烧枯叶取暖。而“先教閟暖烟”,则表明他早就知道火能取暖。“閟”,封闭的意思。这两句从侧面反映出主人翁的生活状况之凄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山居生活之艰苦。全诗语言简练,明白如话,却能于平易之中见奇趣,使人读来不觉有板滞之感。

“山深寒易得”首句写进入山林后感到的冷清。“九月”点明了时间,“萧然”二字则描绘出深秋时节山林中的荒凉景象。次句进一步写自己的感受,“衰迟者”指的是作者本人。由于年老体弱,所以不仅不觉得山林中的清冷,反而觉得比平时还要凉爽舒适。这两句通过反衬的手法表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对隐居生活的满足。“玄裘如艾絮”“禅榻藉蒲毡”二句则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自己住所简陋的情景。“玄裘”指的是黑色皮衣,而艾絮则是指艾叶制作的丝绵,质地细腻而柔软;蒲毡则是用蒲草编织而成,厚实而保暖。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的住所与僧侣的住室相比较,既表达了自己对佛门生活的喜爱,也暗含着自己内心对世俗生活的眷恋之情。“童子烧枯叶”一句,描绘出了童仆在山中烧枯叶取暖的情景。“先教閟暖烟”一句则揭示了主人翁早有准备,早已预料到火能取暖的事实。这两句通过对童仆劳作情景的描写,侧面反映出主人翁的生活状况之凄清。

全诗语言朴实而含蓄,情感深沉而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