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两溪水色异,苕清霅浑犹渭泾。
又闻发源自天目,悬高坠峻如建瓴。
日夜滚滚流不止,尽过白蘋红蓼汀。
流入太湖不复辨,挹之但闻鱼鳖腥。
堪笑人生亦如此,百年汲汲劳其形。
到头富贵亦何用,一卧泉下无由醒。
争似渔翁扁舟独往最脱洒,七十二峰相对长青青。

【注释】

苕霅:苕溪、霅溪,在今浙江安吉县。

昔闻两溪水色异,苕清霅浑犹渭泾:从前听说苕溪和霅溪的水色不同,苕溪的水清而霅溪的浑如渭水、泾水。

又闻发源自天目,悬高坠峻如建瓴:又说它发源于天目山,高悬陡峭如倒置的盆子。建瓴:倒立着的盆子,形容地势高峻。

日夜滚滚流不止,尽过白蘋红蓼汀:日夜不停地奔流,经过白苹(一种水生植物)和红蓼(一种草)生长的河滩。

流入太湖不复辨,挹(yì)之但闻鱼鳖腥:流入太湖后不再分辨,只听到鱼鳖发出的腥味。

堪笑人生亦如此,百年汲汲劳其形:这真可笑呀!人的生活也像这两溪水一样,忙碌奔波地劳碌着自己的身体。汲汲:忙碌奔走的样子。

到头富贵亦何用,一卧泉下无由醒:到头来富贵有什么用呢?一旦睡在泉水之下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争似渔翁扁舟独往最脱洒,七十二峰相对长青青:不如渔翁那样驾着小船独自去游览最自由自在,那七十二峰相对着,永远青翠挺拔。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对苕溪和霅溪景色的赞美。首联说,以前听人说过苕溪和霅溪的水色很不同,苕溪的水清而霅溪的浑浊。诗人以为苕溪的水清而霅溪的水浑,就像渭水、泾水的水质一样。这里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将苕溪与渭水、泾水相比,形象地表现了苕溪清澈的特点。

第二联说,再听人说,苕溪和霅溪的发源地是天目山,它们都高耸入云,陡峭险峻。这里用“悬高坠峻”来描绘苕溪和霅溪的山势,形象地表达了它们的壮丽景色。

第三联说,无论是日夜流淌的苕溪还是霅溪,都不停息地奔腾着,最终汇入太湖之中。这里用“日夜滚滚流不止”来形容苕溪和霅溪的水势浩大、气势磅礴。

第四联说,当苕溪和霅溪的水流到了太湖之后,便不再能分辨出它们的源头所在了。这里用“流入太湖不复辨”来形容苕溪和霅溪的水流湍急、汹涌澎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苕溪和霅溪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五联说,诗人感叹人生就像苕溪和霅溪一样,忙碌奔波地劳碌着自己的身体。这里用“汲汲”来形容人生匆匆忙忙的状态。最后一句“一卧泉下无由醒”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世事纷扰的感慨。

第六联写诗人羡慕渔翁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他驾着小船独自一人去游览,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色,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一联中,诗人以渔翁为榜样,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之情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苕溪、霅溪的描写以及与世态炎凉对比的写法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