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八月一,行脚禅和出。
不识自家珍,却向途中觅。
直饶走遍一百一十城,参见五十三善知识,功超十地三乘,位等释迦弥勒。
若还来到西峰,未免一棒打折你驴脊。
【注释】
偈颂六十七首 其六十三
今朝八月一,行脚禅和出。
不识自家珍,却向途中觅。
直饶走遍一百一十城,参见五十三善知识,功超十地三乘,位等释迦弥勒。
若还来到西峰,未免一棒打折你驴脊。
【译文】
今天是八月一日,修行者(行脚僧)禅和子走出寺庙。
不了解自身珍贵之物,却在旅途中到处寻找。
纵然他走过一百零一座城市,拜见五十三位善知识,修行功夫胜过十地菩萨,地位与佛祖、弥勒相当。
如果他还到了西峰寺,恐怕会遭受一顿棒喝,打落他的驴蹄。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通过描绘一位修行者在修行途中的所见所为,批评了他在修行过程中的种种错误和盲目行为。
首句“今朝八月一”表明时间是八月一日。修行者在这一天走出了寺庙。
第二句“不识自家珍”,表达了修行者对自身修行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他们往往只注重外在的修行,却忽视了内在的修行。
第三句“却向途中觅”,进一步揭示了修行者的盲目性。他们总是在路途中四处寻找所谓的珍宝,而忘记了真正的修行应该是内心的修炼。
第四句“直饶走遍一百一十城”,夸张地描述了修行者走过的城市数量之多,这反映了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五句“参见五十三善知识”,提到了他们所拜见的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些善知识可能是一些高僧大德,但他们并不一定能够真正指导修行者。
第六至八句,进一步描述了修行者在修行中的盲目行为。他们不仅走了很多路,拜访了不少善知识,而且修行功夫也超过了十地菩萨,地位甚至能与佛祖、弥勒相媲美。然而,他们的修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反而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
最后一句“若还来到西峰”,以一个假设的情景收尾,警示那些修行者不要过于自信。如果他们继续盲目前行,可能会被一顿棒喝打得头破血流。这里的“西峰”指的是禅宗的一种说法,认为西峰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的各种表现的讽刺和批评,表达了对修行者盲目行为的不满和担忧。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重视内在的修养,不要盲目追求外在的形式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