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却拄杖头,结却布袋口。
禁在铁围山,枷上重增杻。
有中拷出无,无中拷出有。
痛楚百千般,不离者窠臼。
【注释】
偈颂十二首 其九:
“偈”,即佛经中的颂词,是佛教徒诵读时的韵文,用以宣扬佛法、劝善止恶。本诗为一首佛教颂词,内容涉及佛教戒律。
“封却拄杖头”,意指把拄杖(僧人常执之物)收起来;“结却布袋口”,意指把布袋束紧,防止漏出风声;“禁”指佛教戒律,“铁围山”是比喻牢狱。
“枷上重增杻”,意指在已经戴有枷锁的人头上再加重刑械;“有中拷出无”意指用拷问的方法使有罪者认罪,而无辜者被冤枉;“无中拷出有”,“痛楚百千般”,意指拷打犯人,逼他招供,即使无辜之人也难免受到折磨。
【赏析】
《偈颂》是佛教徒诵念时用的韵文,以歌颂佛陀功德为主,同时也用来劝善止恶。本诗为一首佛教颂词,通过描述一个罪犯被戴上重罪的枷锁,并受到严厉拷打的场面,来说明佛教戒律的严酷性及人们应遵守戒律的重要性。
诗的前两句“封却拄杖头,结却布袋口”,意谓将拄杖收起来,将布袋束紧以防止漏风。这两句话看似平常的叙述,实则隐喻了佛教徒对戒律的重视。他们深知在修行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清净心性,不被外物干扰。因此,将日常用品收放得井然有序,以示对戒律的尊重和遵守。
接下来的“禁在铁围山,枷上重增杻”,进一步强调了佛教戒律的严格性。这里所说的“铁围山”象征着牢狱,暗示着犯罪者将面临极其严厉的惩罚。而“枷上重增杻”则形象地描绘了犯罪者被戴上重罪枷锁的情景。这些细节都是为了突出佛教戒律对修行者行为的限制和要求。
诗歌并没有停留在对戒律的描述上,而是通过“有中拷出无,无中拷出有”的表述,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佛法究竟在哪里。这里的“有”和“无”并非字面意思上的有和无,而是比喻那些表面看起来清白、实际上内心空虚的人。这些人物虽然表面上没有犯下任何罪行,但内心却是空虚而浮躁的,容易被外界诱惑所迷惑。相反,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内心充满了慈悲与智慧,不会被外界因素所左右。
最后一句“痛楚百千般,不离者窠臼”,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这句诗表达了佛教戒律对于修行者来说是一种痛苦的考验。这种痛苦并非源自外在的束缚和压迫,而是源于内心的挣扎和矛盾。然而,正是这种痛苦促使人们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逐渐接近佛法的本质。而那些能够坚持佛法、不受外界影响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佛教戒律的严格性和重要性。同时,它也启发人们思考真正的佛法究竟在哪里以及如何去追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