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源不动,妙体何依。
历历孤明,是谁光彩。
若道真如实际,大似好肉剜疮。
更作祖意商量,正是迷头认影。

【注解】

偈:佛家语,是佛教徒诵经时念的韵文。

灵源:佛祖的本源,即佛性。

妙体:微妙的本体。

历历孤明:指星星点点。

谁:何人。

好肉剜疮:比喻损害本质。

祖意:佛祖的意思。

商量:讨论。

迷头认影:迷失了本性,被外界事物迷惑。

【赏析】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夹杂着说理的偈诗。它从佛性出发,对“空”“有”等概念作了比较深刻的阐述,表达了诗人在认识上的困惑和苦闷。

首句“灵源不动”,指出佛性是佛的根源,是佛的本质所在,而佛性是不会动摇的。这一句中,“灵源”一词,既表明佛性与生俱来,又是佛性之源泉;“不动”二字,说明佛性的恒常不变,不受任何外界事物的干扰。这里,“灵源”是一个关键词,表示佛性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次句“妙体何依”,则进一步提出问题:佛性这个本体是如何显现出来的呢?这里的“妙体”是指佛性的奥妙之处。

接下来的两句,“历历孤明,是谁光彩”,是对前面问题的解答。它们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句“历历孤明”,是说佛性就像星星那样,虽然稀少,但每一颗都是明亮的,都能发光。第二句“是谁光彩”,则是说这些星星的光芒是从哪里来的?显然,这些光芒并不是来自这些星星本身,而是来自它们所处位置的环境。也就是说,佛性不是由自身产生的,而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这里的“历历”也是一个关键词,表示清晰可见、明显突出的意思;“孤明”则是说这些星星虽然稀少,但都非常明亮。

接下来两句,“若道真如实际,大似好肉剜疮”。这是对前面问题的进一步展开。首先用“若道真如实际”来强调佛性的存在性。接着又用“大似好肉剜疮”来形容佛性与外在事物的关系。这里的“好肉”和“剜疮”都是比喻说法。前者指的是外在的事物,后者则是形容将外在的事物割裂开来的行为。通过这样的比喻和描绘,诗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外界诱惑和干扰的迷惑和困扰。

“更作祖意商量,正是迷头认影”。这是对整个诗歌主题的总结和升华。它再次强调了诗人对于佛性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困惑,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同时,也指出了诗人在认识问题上的错误做法——被外物所迷惑而迷失了本性。这一部分的表述非常精炼和有力,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突出和深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