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润是清代诗人,字友石、幼石或黝石,自号鸿蒙子。他出生于清仁宗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年),享年七十三岁。方玉润出身于四川,祖居云南宝宁(今云南广南)。
方玉润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其对《诗经》的研究上。他的代表作是《诗经原始》,这是一部清代《诗经》研究著作,也是近代诗经学的一部名作。《诗经原始》涵盖了“大诗学”理论体系和文学鉴赏理论。方玉润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独到之处,还擅长书法,尤其喜欢摹写钟鼎文。
方玉润是清代诗人,字友石、幼石或黝石,自号鸿蒙子。他出生于清仁宗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年),享年七十三岁。方玉润出身于四川,祖居云南宝宁(今云南广南)。
方玉润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其对《诗经》的研究上。他的代表作是《诗经原始》,这是一部清代《诗经》研究著作,也是近代诗经学的一部名作。《诗经原始》涵盖了“大诗学”理论体系和文学鉴赏理论。方玉润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独到之处,还擅长书法,尤其喜欢摹写钟鼎文。
【注释】 冠县令:指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 粤贼刃:指广东的太平军。 咸丰甲寅三月朔:即咸丰元年三月初一。 二黄纛:指两艘官船,黄旗是太平天国旗帜。 常山蛇难首尾应:指太平军中的将领难以统一指挥战斗。 回身巷战:指在巷战中与敌人背对背作战。 枭獍(jiù jìng):比喻凶残的人。 张巡原抱男儿性:意思是张巡原本是个有男子气概的人。 旁有一仆亲瞩目:意思是旁边有一个仆人亲自注视着他。
【注释】 《全州节》是一首七言诗,作者李贺。全州:指唐朝的湖南、江西两道(即今属湖南省及江西省)。节:即“佳节”,这里指节日。谁最烈:是谁最厉害。都司头:官名,唐初设置,掌领一州的兵甲。刺史血:指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七月,吐蕃攻陷泾州,杀刺史郭子仪之子郭千嗣。刺史守城苦无兵,都司带兵愁远别:指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七月,唐军将领郭子仪率兵救援被吐蕃攻陷的泾州,但因没有援兵,只得退守关中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熟悉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然后进行概括总结。 “登五华山望昆明池”,写诗人登上五华山顶,远眺昆明池的情景。昆明池在今山西永济县,是晋武帝司马炎于太康五年(284年)开凿的皇家园林,也是当时全国著名的游览胜地。诗人登高望远,极目远眺,只见山势起伏,云遮雾绕,一片朦胧;再细看下去,又见池水波光粼粼,映着金碧辉煌的宫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题伯牙台》。 诗句释义: 1. 江风吹断楚山青,一曲泠泠思欲沈。 - "江风吹断楚山青":形容江风强劲,吹断了远处的楚山,使之变得青色。"楚山青"可能暗指楚地的青山,也可能象征某种情感或境界的清新与高远。 - "一曲泠泠思欲沈":这里用"一曲"来表示音乐的美妙与悠扬,而"泠泠"则形容声音清脆、悦耳。"思"字表明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方玉润是清代诗人,字友石、幼石或黝石,自号鸿蒙子。他出生于清仁宗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年),享年七十三岁。方玉润出身于四川,祖居云南宝宁(今云南广南)。 方玉润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其对《诗经》的研究上。他的代表作是《诗经原始》,这是一部清代《诗经》研究著作,也是近代诗经学的一部名作。《诗经原始》涵盖了“大诗学”理论体系和文学鉴赏理论
王静淑是清代的著名女诗人,她的生卒年不详,字玉隐,号隐禅子。她与姐姐王端淑都是才华横溢的人物,在文学上都有显著的成就,并共同创作了《清凉集》和《青藤书屋集》来展示她们的才华。 王静淑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化多元的年代。王静淑和王端淑都受到了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她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她们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王芬(蕙田)是清代的一位诗人。 字蕙田,号紫岩,出生于清初的康熙年间。他的成就与经历在现有的资料中并未详细记载,这可能意味着他在当时的文坛上并不为人所熟知。不过,正是由于这样的“无名”,他的诗歌才显得更为独特和珍贵。王芬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清代中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高峰期。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清代诗歌风格,包括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深情的感慨
方玉润是清代诗人,字友石、幼石或黝石,自号鸿蒙子。他出生于清仁宗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年),享年七十三岁。方玉润出身于四川,祖居云南宝宁(今云南广南)。 方玉润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其对《诗经》的研究上。他的代表作是《诗经原始》,这是一部清代《诗经》研究著作,也是近代诗经学的一部名作。《诗经原始》涵盖了“大诗学”理论体系和文学鉴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