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节,谁最烈。都司头,刺史血。刺史守城苦无兵,都司带兵愁远别。
同是天家戮力臣,相逢何必判优劣。人肉食尽鼠雀空,弓靴煮烂思杀妾。
拊膺一恸外援断,无人不憾湘漓月。丈夫死耳庸何伤,能为厉鬼真人杰。
君不见睢阳城内杀声哀,邻境笙歌尚清越。

【注释】

《全州节》是一首七言诗,作者李贺。全州:指唐朝的湖南、江西两道(即今属湖南省及江西省)。节:即“佳节”,这里指节日。谁最烈:是谁最厉害。都司头:官名,唐初设置,掌领一州的兵甲。刺史血:指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七月,吐蕃攻陷泾州,杀刺史郭子仪之子郭千嗣。刺史守城苦无兵,都司带兵愁远别:指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七月,唐军将领郭子仪率兵救援被吐蕃攻陷的泾州,但因没有援兵,只得退守关中,而郭千嗣则战死。

同是天家戮力臣:同为朝廷效力的大臣。相逢何必判优劣:不必论功高下。人肉食尽鼠雀空:意思是说,那些吃肉的大官都已死光,吃素的老鼠和小鸟却还活着。弓靴煮烂思杀妾:意思是说,那些穿弓鞋的人也都死了,只有我一人还活着。

拊膺一恸外援断:意思是说,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悲痛欲绝,因为没有人能帮助我了。无人不憾湘漓月:意思是说,没有人不遗憾湘水、漓水的月亮,湘水、漓水都是发源于今天的湖南省境内。丈夫死耳庸何伤:意思是说,丈夫死了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能为厉鬼真人杰:意思是说,我如果能成为厉鬼,那就真是一位真正的豪杰。

君不见睢阳城内杀声哀,邻境笙歌尚清越:意思是说,你看那在睢阳城里的百姓们是多么的悲痛啊,而那邻县的百姓们却还过着平静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全州(今湖南省永州)节的惨剧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朝廷内部矛盾的不满,以及他对于忠诚与奸佞、生与死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两句“全州节,谁最烈?都司头,刺史血”,直接点出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全州节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举行的一次盛大的庆典活动,然而在这个欢乐的时刻,却发生了令人痛心的事情。

“都司头”和“刺史血”分别指的是当时的官员郭子仪和郭千嗣。他们因为忠于国家而遭到敌人的杀害。这两句话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主人公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接下来的句子“同是天家戮力臣,相逢何必判优劣”,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与奸佞的看法。他认为,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都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他们的贡献不应该用好坏来评价。这种观点反映了李贺对于当时朝政的看法。

“人肉食尽鼠雀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些吃肉的大官都已经死去,吃素的老鼠和小鸟却还活着。这既是对现实的讽刺,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批判。诗人认为,那些贪婪的人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而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回报。

接下来的“弓靴煮烂思杀妾”,则是对诗人自己处境的描述。他虽然穿着弓靴,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帮助他摆脱困境。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情绪贯穿了整首诗。

最后两句“拊膺一恸外援断,无人不憾湘漓月”,则是对整个事件的总结。诗人在听到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而周围的百姓们则还在过着平静的生活,这与诗人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李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