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西郊雾,连宵北牖风。
菊花犹泛酒,雪片忽填空。
草树秋容失,河关晓气蒙。
听初疑落叶,仰不辨高鸿。
烂漫三冬意,凭凌百圃功。
披裘赴鸡黍,扫径惜篱丛。
岂料玄英巧,来争白帝雄。
剪裁浑草草,飞舞太匆匆。
秪作干时令,非关兆岁丰。
冬雷怪相似,春雹冷应同。
安得蛟龙蛰,何由翳霭通。
日华升赤壁,天色湛青铜。
尚有登临兴,宁无赋咏工。
烟霞狂醉啸,一发醉颜红。

【注释】

(1)辛未:即康熙四十六年(1707)。九月二十一日,大雪。

(2)西郊:京都城西,是皇家园林区。

(3)北牖风:指北窗吹来的冷风。

(4)菊:此首诗中,诗人以菊花自喻。泛:浮起。酒:指酒杯,这里用来形容雪花。

(5)草树秋容失:秋天的草木失去了秋天的颜色。

(6)河关:指函谷关,古关名。晓气:清晨的凉意。

(7)听初:听其初起声。

(8)仰不辨高鸿:抬头望去,却分辨不出高高的大雁。

(9)烂漫:盛开的样子。

(10)凭凌:凭借攀越。

(11)披裘:穿皮衣,代指冬天。

(12)鸡黍:小米饭和鸡肉。这里借指宴饮。

(13)扫径:扫除门前小路,打扫干净。篱丛:篱笆旁的草丛。

(14)玄英:即玄英花,一种植物,古人常在冬末采摘,用以酿酒。巧:精巧。

(15)来争:前来争夺。白帝雄:形容雪花飘落时像群英聚会。

(16)剪裁:裁减修饰。

(17)飞舞:在空中飘舞。

(18)干时令:使时节适宜,这里指使冬天寒冷的季节变得温暖。

(19)兆岁丰:意味着预示来年丰收。

(20)冬雷怪相似:比喻冬日里的雪声与雷声相似。

(21)蛟龙:古代传说中能引发风雨的神灵。蛰:潜伏,这里指冬眠。

(22)翳霭通:云雾遮蔽,无法通行。

(23)日华:太阳的光芒。赤壁:地名,在今湖北黄州一带,为古战场。

(24)天色湛青铜:天空湛蓝如青铜。

(25)登临兴:登高远眺时的豪情壮志。

(26)赋咏工:写诗作赋的功夫。

(27)烟霞狂醉啸:指在烟雾缭绕、彩霞满天的背景下狂饮大醉后大声呼啸。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雪景。全诗以“雪”为题,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雪的美丽与神奇,表现了作者对雪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描写西郊雾中的景色和北窗之风。第三句写菊花犹在,而雪已纷飞而来,第四句写雪片纷纷,填塞了原野上的一切空阔之处。这几句写景,笔触细腻生动,将西郊之雾、北窗之风和菊花之酒,以及雪之飘飞和原野之空旷,都写得活灵活现,形象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第五句写秋色失于草树,六句写河关之晓气的笼罩,七句写听其初声似落叶,八句写仰视而不见高鸿,九至十四句写三冬之意盎然、百圃之功卓著、披裘赴宴、扫径惜篱,以及玄英巧夺白帝的雄姿,十五至十八句写雪花的剪裁和飞舞之急,十九句写雪花的干时令,二十句写雪花的兆岁丰,二十一至二十二句写冬雷之怪相似,春雹之冷应同,二十三到二十八句写蛟龙蛰伏,翳霭难通,二十九到三十一四句写日光升腾照耀赤壁,天色湛蓝如金铜,三十二至三十三句写仍有登临之兴,宁无赋咏之工,三十四至三十五句写烟霞狂醉啸,一发醉颜红。

第二首诗前两句写西郊之雾与北窗之风,三句写菊花犹在而酒已飘散,四句写草树秋色失却,河关晓气笼罩,五至六句写听雪初起似落叶之声,七句写抬头望见但高鸿已逝,八句写雪花漫天飞舞,九十到十一两句写雪花被剪裁成各种形状,翩翩起舞,十二句写雪花飘落如同干时令之物,与兆岁丰之兆无关,十三到十四句写冬雷与春雹虽相似但不同,十五至十八句以“安得”与“何由”表达对于蛟龙蛰伏、翳霭不通的期盼,然后写到日出时赤壁的壮丽景象,以及晴空万里、湛蓝如金铜的天空,十九到二十四句写仍有登临之兴和赋咏之工,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烟霞狂醉啸、一发醉颜红,二十七到三十二句写冬雷与春雹的不同之处,以及蛟龙蛰伏、翳霭不通的情况,三十三到三十四句写冬日里太阳的升起照亮了大地,三十七到三十八句写仍会有登临之兴和赋咏之工,最后两句写烟霞狂醉啸、一发醉颜红的情景。

这两首诗都是写雪的,但在写法上有明显区别。第一首诗重在写雪的美丽与神奇以及雪对人们的影响,第二首诗则重在抒发诗人的情感以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两首诗都以“雪”为题,但却各有侧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