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拈真理问南华,生死元如觉梦何。
昼夜曾停觉梦否,古今还续死生么。
潼山岁岁生春草,睢水年年有绿波。
子逝于今已千岁,觉时何少睡时多。

这首诗是苏轼在1082年(元丰五年)任徐州知州时写的,他到南华观游览。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生死、昼夜、古今的哲学思考,以及对生命流转的感慨。

逐句解读:

  1. 题南华观 - 题目中提到“南华”,这可能指的是南华真人或南华先生,即庄子的朋友和弟子庄周。庄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和文化,包括道家和儒家思想。南华观可能是一个与庄子有关的场所。

  2. 试拈真理问南华 - 这里提到“试拈真理”可能意味着试图从庄子的思想中寻找真理或哲理。“南华”可能是提问的对象,也可能是提问的方式。

  3. 生死元如觉梦何 - 生死被比作“觉梦”,这是一个哲学概念,暗示了生死是相对的,像梦境一样虚幻和短暂。

  4. 昼夜曾停觉梦否 - 这个句子询问是否有一天可以停止白天和夜晚的循环,不再感到睡眠和觉醒。这是关于时间流逝的哲学问题。

  5. 古今还续死生么 - 这个句子提出了一个关于生命延续的问题,即古今是否能够持续不断地存在下去。这可能是对于生命的不朽或者人类存在的意义的思考。

  6. 潼山岁岁生春草 - 描述潼山每年都有春天的新草,这里的“生春草”可能寓意着新生或希望。

  7. 睢水年年有绿波 - 睢水的每年都有绿色的波浪,这里的“有绿波”可能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8. 子逝于今已千岁 - 这里提到了“子逝”,可能是指某个人已经去世,而“千岁”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

  9. 觉时何少睡时多 -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比,即意识到生命的时候很少,而沉浸在睡眠中的时候非常多。这可能是对人生忙碌和生活节奏的一种反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生死、时间和存在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庄子思想的引用,诗人探讨了生命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诗人通过这些思考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精神自由和智慧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