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室右臂禹所断,开排清伊来高寒。
土肉养石自古秀,山腰流泉无时乾。
佛髻滴滴染湿翠,松风飕飕鸣惊湍。
白傅已矣不可见,予谁从之投归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注释:
- 少室右臂禹所断,开排清伊来高寒:
- “少室”指的是位于河南登封的少室山,是古代名山之一;
- “右臂”比喻山的形势像人的手臂一样挺拔;
- “禹所断”指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将山劈成两半;
- “开排”形容山势高峻,如同排开的屏障;
- “清伊”可能是指清澈的水流,或者暗喻山中的清凉;
- “来高寒”意即来自高山之寒冷。
- 土肉养石自古秀,山腰流泉无时乾:
- “土肉养石”形容山体经过长时间的土化作用,形成了美丽的石头;
- “自古秀”表明这种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非常美丽;
- “山腰流泉”描绘了山间的泉水从腰部流淌的情景;
- “无时乾”意味着山腰的流泉永不干涸。
- 佛髻滴滴染湿翠,松风飕飕鸣惊湍:
- “佛髻”可能指的是山顶上的岩石形态,类似佛教僧人的发髻;
- “滴滴”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
- “湿翠”指山石被雨露打湿后呈现出的青翠颜色;
- “松风”指松树林中吹来的风;
- “飕飕”是形容风的呼啸声;
- “鸣惊湍”描述的是瀑布或溪流的声音,让湍急的水流为之惊动。
- 白傅已矣不可见,予谁从之投归鞍:
- “白傅”指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在这里可能是以自己的身份自比;
- “已矣”表示已经过去的意思;
- “不可见”指无法再见到这样的景色或人物;
- “予谁从之”表达的是无人与我同行的遗憾;
- “投归鞍”意味着放弃前行,返回原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美景的赞美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山、水、石、树等多种自然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水之美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仿佛置身于诗意盎然的山水之间。此外,诗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李白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