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了氁衫便着鞭,一钩残月柳梢边。
二三点露滴如雨,六七个星犹在天。
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
须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注释】
集庆路:即今南京。
氁衫:指单薄的衣服。
残月:不圆的月亮。
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诗人在旅途中听到狗吠声和听到鸡啼声,感受到夜行人的辛苦与劳累。
扶桑:神话中的大树,是太阳的象征,这里借指东方,即日出方向。
七十二峰都在前:形容群山环绕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从集庆(今南京)入正大统(今江苏常州)途中所吟。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行旅途中所见的景色。
第一句“穿了裋褐便着鞭,一钩残月柳梢边”描写的是在夜晚穿行于野外的情景。裋褐(tuǒhù,一种用粗麻布缝制成的短衣服)是一种较为朴素的衣服,而鞭则是驱赶马匹用的。一钩残月,是指月亮只剩下一个弯弯的弯钩,意味着天色已晚。这一句诗形象地写出了夜行之人的艰辛。
第二句“二三点露滴如雨,六七个星犹在天”描绘的是黎明时分,天空中的星星还未完全消失,而地面上的露水已经像雨点一样密集。这一句诗描绘出了一幅清晨的景象,给人以宁静、安详的感觉。
第三句“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描绘的是人们在旅途中的艰辛。这里的“竹篱”指的是竹制的小门,而“茅店”则是草屋小店。诗人通过这些细节描绘出了人们辛勤劳作的情景,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一句“须臾抱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则描绘了日出时的壮丽景象。这里的扶桑是指太阳,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诗人通过对日出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他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好的环境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