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剥啄啄,有客至门。
我不出应,客去而嗔。
从者语我,子胡为然。
我不厌客,困于语言。
欲不出纳,以堙其源。
空堂幽幽,有秸有莞。
门以两板,丛书于间。
窅窅深堑,其墉甚完。
彼宁可隳,此不可干。
从者语我,嗟子诚难。
子虽云尔,其口益蕃。
我为子谋,有万其全。
凡今之人,急名与官。
子不引去,与为波澜。
虽不开口,虽不开关。
变化咀嚼,有鬼有神。
今去不勇,其如后艰。
我谢再拜,汝无复云。
往追不及,来不有年。
剥啄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剥啄行》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作品。
《剥啄行》通过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守门人面对客人敲门时的内心挣扎与无奈。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韩愈诗歌中常有的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他在文学上追求革新和个性化风格的努力。在理解《剥啄行》这一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因直言进谏多次被贬,晚年官至国子博士。他的生平和仕途经历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历史内涵。
- 诗作创作时期:韩愈的许多诗篇均写于其政治生涯的低谷期,如《剥啄行》便是他因言获罪后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和政治现状的不满与批判。
- 主题内容
- 社会批评:《剥啄行》以守门人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浮躁风气和名利诱惑。守门人在诗中表达出了对于客人们的失望,以及自身坚守原则的艰难。
- 个人情感:诗中“我”的形象表达了一个守旧之人在现实压力下的无奈与挣扎。守门人虽然不愿得罪客人,但内心又无法忍受虚伪的客套,这种矛盾的心理被生动地刻画出来。
- 艺术手法
- 语言风格:韩愈的诗歌语言简练而有力,能够直击人心,《剥啄行》便是典型的例证。通过对日常情景的描写反映出深层的社会意义,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 意象运用:诗中的自然景观——空堂和深堑,象征着守门人心中的空洞与外界的喧嚣,反映了内心的空虚与外界的纷扰之间的冲突。《剥啄行》巧妙地利用这些意象来表达守门人的心态变化,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思想意义
- 儒家思想体现:韩愈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儒家思想的痕迹,如《剥啄行》中提到的“欲不出纳,以堙其源”,意指虽不想多说话但也不愿让话影响到自己的原则。
- 时代精神反映:此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面对社会动荡不安时的一种心理反应,他们既想保持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不得不顺应时代的变迁,这种矛盾心态在《剥啄行》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剥啄行》不仅是韩愈诗歌艺术的集中体现,也是唐代文人面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韩愈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