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其二

万法从心起,心生万法生。
法生同日了,来去在虚行。
寄语修道人,空生慎勿生。
如能达此理,不动出深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杂诗其二》是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表达其对生命有限、志业未成的忧患意识的诗歌。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陶渊明,东晋末期及南朝宋初期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以其独特的生活哲学和艺术创作而闻名于世。
  • 主要贡献:他的诗作以田园生活为题材,抒发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感悟,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诗歌原文
  • 诗句:《杂诗十二首·其二》原文如下:“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翻译:太阳落山在西边的大河上,明亮的月光从东边的山岗升起。遥望遥远的天空,月亮洒下无尽的光辉。微风吹进屋内,夜晚里我感到床铺冷清。随着时间的变迁,我意识到季节的更替,深夜里我无法入睡,因为我知道时间过得很快。想说些什么却无人能懂,于是举杯向自己的影子敬酒。年华老去如逝水般无情,虽有远大志向却不能实现梦想。
  1. 主题思想
  • 人生感悟:诗中通过描述日落月升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有限性的认识以及由此引起的孤独感和无力感。
  • 志向追求:虽然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他的内心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理想抱负。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陶渊明的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鲜明,如“素月出东岭”中的素月象征清高纯洁,“夜中枕席冷”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冷清。
  1. 文化价值
  • 历史地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杂诗其二》不仅展现了陶渊明个人的生活哲学,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状态和文化氛围。
  • 后世影响:《杂诗其二》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曾模仿或借鉴其手法,表达了类似的情感和思想。

《杂诗其二》不仅是陶渊明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整个时代文人心态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哲学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