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灵驾入京书

梓州射洪县草莽愚臣陈子昂谨顿首冒死献书阙下:
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时;有非常之时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镬而不回,至诛夷而无悔,岂徒欲诡世夸俗、厌生乐死者哉?实以为杀身之害小,存国之利大,故审计定议而甘心焉。况乎得非常之时,遇非常之主,言必获用,死亦何惊?千载之迹,将不朽于今日矣。
伏惟大行皇帝遗天下,弃群臣,万国震惊,百姓屠裂。陛下以徇齐之圣,承宗庙之重,天下之望,遇遇如也,莫不冀蒙圣化,以保馀年,太平之主,将复在于今日矣。况皇太后又以文母之贤,协轩宫之耀,军国大事,遗诏决之,唐、虞之际,于斯盛矣。
臣伏见诏书,梓宫将迁坐京师,銮舆亦欲陪幸。计非上策,智者失图,庙堂未闻有骨鲠之谋,朝廷多见有顺从之议,愚臣窃惑,以为过矣。伏自思之,生圣日,沐皇风摩顶至踵,莫非亭育。不能历丹凤,抵濯龙,北面玉阶,东望金屋,抗音而正谏者,圣王之罪人也。所以不顾万死,乞献一言,愿蒙听览,甘就鼎镬,伏惟陛下察之。
臣闻秦据咸阳之时,汉都长安之日,山河为固,天下服矣,然犹北假胡宛之利,南资巴蜀之饶:自渭入河,转关东之粟;窬沙绝漠,致山西之宝:然后能削平天下,弹压诸侯,长辔利策,横制宇宙。今则不然,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陇婴吐蕃之患,西蜀疲老,千里赢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岁月奔命,其弊不堪,秦之首尾,今为阙矣。即所馀者,独三辅之闲尔,顷遭荒馑,人被荐饥。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循陇以北,逢青草,莫不父兄转徒,妻子流离,委家丧业,膏原润莽:此朝廷之所备知也。赖以宗庙神灵,皇天悔祸,去岁薄稔,前秋稍登,使羸饿之馀,得保沉命,天下幸甚,可谓厚矣。然而流人未返,田野尚芜,白骨纵横,阡陌无主,至于蓄积,犹可哀伤。陛下不料其难,贵从先意,遂欲长驱大驾,按节秦京,千乘万骑,何方取给?况山陵初制,穿复未央,土木工匠,必资徒役。今欲率疲弊之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谏灵驾入京书》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一篇散文,该作品反映了陈子昂忠诚的人格和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下是对《谏灵驾入京书》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陈子昂,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因其直言进谏而闻名。他主张文学革新和反对当时的浮华文风,其作品多反映出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深刻思考。

  2. 创作背景:在唐高宗时期,武则天掌权,政治局势复杂多变。陈子昂通过撰写《谏灵驾入京书》,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动荡和皇权的担忧,以及他对维护国家的责任感。文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隐喻了当前皇帝的态度和行为,旨在唤起统治者对国事的关心与重视。

  3. 主要内容:在《谏灵驾入京书》中,陈子昂首先回顾了大行皇帝(指武则天的父亲)的遗德,强调其在位时的贤明与圣明。接着,他指出了当朝皇帝的不足之处,特别是皇帝的决策可能给国家带来的风险。最后,陈子昂呼吁皇帝能够吸取历史教训,以更加明智的方式处理政事,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4. 文学成就:《谏灵驾入京书》不仅是一篇政治檄文,也是一篇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文字技巧,展现了陈子昂作为文人的政治远见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这篇文章也反映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精神,即崇尚自然、简洁、质朴的风格。

《谏灵驾入京书》不仅体现了作者陈子昂的个人品质和价值观,也成为了后世研究和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