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州射洪县草莽愚臣陈子昂谨顿首冒死献书阙下:

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时;有非常之时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镬而不回,至诛夷而无悔,岂徒欲诡世夸俗、厌生乐死者哉?实以为杀身之害小,存国之利大,故审计定议而甘心焉。况乎得非常之时,遇非常之主,言必获用,死亦何惊?千载之迹,将不朽于今日矣。

伏惟大行皇帝遗天下,弃群臣,万国震惊,百姓屠裂。陛下以徇齐之圣,承宗庙之重,天下之望,遇遇如也,莫不冀蒙圣化,以保馀年,太平之主,将复在于今日矣。况皇太后又以文母之贤,协轩宫之耀,军国大事,遗诏决之,唐、虞之际,于斯盛矣。

臣伏见诏书,梓宫将迁坐京师,銮舆亦欲陪幸。计非上策,智者失图,庙堂未闻有骨鲠之谋,朝廷多见有顺从之议,愚臣窃惑,以为过矣。伏自思之,生圣日,沐皇风摩顶至踵,莫非亭育。不能历丹凤,抵濯龙,北面玉阶,东望金屋,抗音而正谏者,圣王之罪人也。所以不顾万死,乞献一言,愿蒙听览,甘就鼎镬,伏惟陛下察之。

这首诗的作者是陈子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下面是诗歌内容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1. 梓州射洪县草莽愚臣陈子昂谨顿首冒死献书阙下:在梓州的射洪县,一个草莽之地,一个无知之人陈子昂,怀着恭敬的心情,冒着生命危险给皇帝写信。

  2. 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时;有非常之时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镬而不回,至诛夷而无悔,岂徒欲诡世夸俗、厌生乐死者哉?实以为杀身之害小,存国之利大,故审计定议而甘心焉。况乎得非常之时,遇非常之主,言必获用,死亦何惊?千载之迹,将不朽于今日矣。

解释:我听说英明的君主不会讨厌坦率直言的话来采纳忠诚的意见,勇士不怕死亡的惩罚来尽忠进谏。因此,只有当出现非同寻常的情况时,才能说出非凡的策略;只有当出现非同寻常的时刻时,才能遇到非同寻常的君主。然后才会用严肃的话语,正直的言辞,面对沸水和烈火而不退缩,即使被处以极刑也不会后悔,这不仅仅是为了在世上哗众取宠、追求快乐,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所以,经过仔细的考虑和决定之后才心甘情愿地这么做。何况是在非常时期遇到了非常之君,说这些话一定会被采用,即使死了又有什么值得惊恐的呢?这样长久的历史将会在今天流传下来。

  1. 伏惟大行皇帝遗天下,弃群臣,万国震惊,百姓屠裂。陛下以徇齐之圣,承宗庙之重,天下之望,遇遇如也,莫不冀蒙圣化,以保馀年,太平之主,将复在于今日矣。况皇太后又以文母之贤,协轩宫之耀,军国大事,遗诏决之,唐、虞之际,于斯盛矣。

解释:我深深怀念已故的大行皇帝,他留下了全天下的人,抛弃了所有的臣子们,使得全世界都震惊了,百姓们都遭受了折磨。陛下继承了大行的圣德,承担了宗庙的重任,天下人都对他寄予厚望,没有人不希望陛下得到圣洁的教化,以便能够长寿。太平之主,将会再次出现在这个盛世!何况皇太后也是一位贤良的母亲,她辅助着皇宫的光华,处理着国家的大事。在尧舜的时代,这是最兴盛的时候了。

  1. 臣伏见诏书,梓宫将迁坐京师,銮舆亦欲陪幸。计非上策,智者失图,庙堂未闻有骨鲠之谋,朝廷多见有顺从之议,愚臣窃惑,以为过矣。伏自思之,生圣日,沐皇风摩顶至踵,莫非亭育。不能历丹凤,抵濯龙,北面玉阶,东望金屋,抗音而正谏者,圣王之罪人也。所以不顾万死,乞献一言,愿蒙听览,甘就鼎镬,伏惟陛下察之。

解释:我看到皇帝的诏书,梓宫即将移往京城,皇帝也要陪同前往。这个计划并非是最好的选择,明智的人也会失去方向,朝廷中没有听到有什么敢于直言的谋略,朝堂之上更多的是顺从的议论。我感到困惑,认为这样做太过分了。我回想起在圣君统治下的年代,沐浴着皇恩,我全身上下都在受惠。然而我不能像凤凰那样飞翔到丹凤楼上,也不能像龙一样飞入濯龙池中,只能面朝北站在玉阶前,向东望着那座华丽的宫殿。我只能大声疾呼进行规劝,这样的圣王是我的罪人。所以我不顾生死,请求贡献我一句话,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倾听并采纳我的建议,愿意接受烹油的刑罚,希望陛下能仔细考虑我的请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