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戎人,缚戎人,耳穿面破驱入秦。
天子矜怜不忍杀,诏徙东南吴与越。
黄衣小使录姓名,领出长安乘递行。
身被金创面多瘠,扶病徒行日一驿。
朝餐饥渴费杯盘,夜卧腥臊污床席。
忽逢江水忆交河,垂手齐声呜咽歌。
其中一虏语诸虏,尔苦非多我苦多。
同伴行人因借问,欲说喉中气愤愤。
自云乡管本凉原,大历年中没落蕃。
一落蕃中四十载,遣著皮裘系毛带。
唯许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
誓心密定归乡计,不使蕃中妻子知。
暗思幸有残筋力,更恐年衰归不得。
蕃候严兵鸟不飞,脱身冒死奔逃归。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
惊藏青冢寒草疏,偷渡黄河夜冰薄。
忽闻汉军鼙鼓声,路傍走出再拜迎。
游骑不听能汉语,将军遂缚作蕃生。
配向东南卑湿地,定无存卹空防备。
念此吞声仰诉天,若为辛苦度残年。
凉原乡井不得见,胡地妻儿虚弃捐。
没蕃被囚思汉土,归汉被劫为蕃虏。
早知如此悔归来,两地宁如一处苦。
缚戎人,戎人之中我苦辛。
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
新乐府 · 缚戎人
介绍
《新乐府·缚戎人》:悲愤与讽刺的史诗
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了一首名为《缚戎人》的乐府诗,此诗是《新乐府》二十篇中的第二十一首。这首诗通过描述一名汉族百姓在吐蕃侵占陇右地区后被误认为吐蕃人而流放的经历,展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政策的反思和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
《缚戎人》中,白居易通过描绘这位汉族百姓从冒死逃回唐朝,却因为外貌而被当作吐蕃人而含冤流放的情景,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待异族的偏见与残酷。诗中“边头大将差健卒,入抄禽生快于鹘”等句,生动地勾画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现象。
这首诗也是对唐代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深刻揭露。诗中写到:“华裀重席卧腥臊,病犬愁鸪声咽嗢”,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的同情与关怀。同时,通过对将领们论功封赏、捷报频传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官场腐败和权力的滥用。
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缚戎人》,虽然同样以《缚戎人》为题,但内容与白居易有所不同。这首诗更多地从军事角度来描绘战争的残酷,以及对战争中牺牲者的哀悼。通过对比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白居易还是元稹,都试图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并发出对正义的呼唤。
《缚戎人》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情感与人文关怀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如何通过自己的笔触,唤醒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注解
耳穿:一作「口穿」。
齐声:一作「齐唱」。
鄕管:一作「鄕贯」。
遣著:一作「身著」。
正朝:一作「正朔」。
潜泪垂:一作「双泪垂」。
「誓心密定归鄕计,不使蕃中妻子知」句:有李如暹者,蓬子将军之子也,尝没蕃中。自云:「蕃法,唯正歳一日,许唐人之没蕃者服唐衣冠,由是悲不自胜,遂密定归计也。」
筋力:一作「筋骨」。
东南:一作「江南」。
定无:一作「岂无」。
赏析
《中晚唐诗叩弹集》:郭茂倩云:元微之病後人沿袭古题,倡和重复,乃与白乐天、李公垂辈不复更拟古题。其和公垂新题乐府,有《缚戎人》。公垂传曰:「近制两边、毎擒蕃闪,皆传置南方,不加剿戳,故作歌以讽焉。」乐天此诗,却为汉人之没蕃归汉者不蒙矜察时作,又务自为意也。
《唐宋诗醇》:边将冒功之状,无辜被俘之情,曲曲传出。结语尤令人失笑。
《元白诗笺证稿》:微之幼居丙北边镇之凤翔,对于当时边将之拥兵不战,虚奏邀功,必有所亲闻亲见,故此篇(按指元稹同题乐府)言之颇极愤慨。乐天于贞元时旣未尝在西北边陲,自无亲所闻见,此所以不能超越微之之范围而别有增创也。至微之诗末「缘边饱镂十万众,何不齐驱时发?年年但捉两三人,精卫衔芦塞溟渤」诸句,白氏此篇不为置和者,盖以此旨抒写于《西凉伎》篇中,而有「缘边空屯十万卒,……」一节。斯又乐天《新乐府》不复不杂之一贯体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