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灵枢 · 根结

歧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阴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穷具本也。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于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于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并非一篇文学作品,而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著作中的一部分。该书是古代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的一篇,由岐伯所著,属于医学理论的讨论,而非文学创作。

《黄帝内经》是由中国战国时期的医学家、道士所编撰,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之一。《灵枢》则是《黄帝内经》中的一本专著,专门讲述经络、腧穴、病理、针灸等方面的内容,是古代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经典。

关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其主要内容涉及经脉的根与结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经脉的根是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部和身体开始的部位,而结则是收束于此的部位。书中详细讨论了三阳三阴经的作用以及阴阳调和的重要性。这些内容是中医学中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不仅是医学理论的体现,也是中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观察。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中国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是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它不仅为后世的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世界医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从而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