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歧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辟,皮肤薄着,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这首诗是《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医的针灸理论和实践。下面是逐句释义:
- 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歧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
- 解释:黄帝问:人体中形气的不足与病气的有余,应当如何应对?歧伯答:如果形气不足而病气有余,这是外邪过盛,应该迅速进行针刺治疗以驱逐邪气;如果形体肥胖,而体内的病气又不足,应迅速进补,使身体恢复平衡;如果既形气不足又病气不足,说明阴阳之气皆不足,此时不应随意进行针刺,以免造成更加严重的损伤;如果形气充足而病气也充足,这是阴阳气血都过剩的表现,应该迅速进行针刺,排除多余的邪气,调整身体的虚实状态。
- 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辟,皮肤薄着,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 解释:所以岐伯说:如果不懂得针灸的逆顺法则,就会使真气和邪气相互搏击。当正气充盈时,用补法可以使阴平阳秘,充实脏腑组织,使肝气上升,肺气下降,阴阳交泰。当邪气虚弱时,用泻法可以消除病邪,使经脉空虚,血液枯竭,脏腑功能减退,肌肤干燥,毛发脱落。
-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 解释:所以岐伯说:使用针灸的关键在于了解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只有通过调节阴阳,才能使精气充足、明亮,使外在形体与内在气息相和谐,达到精神内藏的效果。
- 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 解释:所以岐伯说:高明的医生能够调理人的气血,使之平和;中等水平的医生容易使脉搏出现异常变化;水平最低级的医生会因为不能掌握正确的补泻方法而导致病人生命垂危。
- 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 解释:所以岐伯说:水平最差的人在进行针灸时要特别注意,必须仔细检查患者的五脏六腑的变化情况、各种脉象的反应以及经络的虚实状况、皮肤的柔软程度,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到针灸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