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病之先后,外内之应奈何?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黄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外内难易之应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伯高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肉胭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死生。
下面是按照要求制作的《黄帝内经 · 灵枢 · 寿天刚柔》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病之先后,外内之应奈何?”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
译文:《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寿天刚柔”篇中提到,黄帝向伯高询问关于人体内外因素对疾病影响的问题。伯高的回应指出,风寒会伤害人体的形体,而忧虑、愤怒、怒气等情绪会影响人的精气;当身体的精气受损时,就会生病。若寒邪伤害了形体,就会在体表反映出来。
赏析:这段讨论了风寒、忧虑、愤怒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影响气血来引发疾病。这反映了中医对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原文:黄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译文:当黄帝询问如何治疗疾病时,伯高建议,如果疾病持续九天,只需进行三次针刺;如果持续时间为一个月,需要进行十次针刺;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发病的时间长短以及患者的体质,医生会调整针灸的频率。对于长期不愈的疾病,应该检查患者的身体经络,并放出所有的瘀血以促进康复。
赏析:伯高的回答强调了针灸治疗中个体差异的重要性。他提供了针对不同病情的治疗策略,显示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精细和全面性。
原文: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外内难易之应也。”
译文:黄帝继续询问如何治疗内外疾病,伯高解释说,如果疾病首先发生在体表(形先病),且没有影响到内脏(未入脏),那么只需要进行半天的针刺治疗;如果内脏首先受到影响(脏先病),但体表的症状已经出现,那么需要进行一天的针刺治疗。这两种情况反映了中医治疗中对待不同阶段疾病的不同策略。
赏析:这段对话展示了中医理论中关于疾病发展阶段和治疗策略的理解,强调了早期干预和及时处理的重要性。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灵活性和个体化原则。
原文: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译文:《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寿夭刚柔”篇中提到,黄帝向少师询问关于人类身体特质的描述。少师回答称,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基本的力量,它们相互平衡,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赏析:这段讨论了中医理论中关于人体生理特点的描述,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解释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黄帝内经 · 灵枢 · 寿天刚柔》是一篇探讨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重要文献,通过与现代医学的对比,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医学的智慧,也能从中学到如何更全面地照顾和维护人类的健康。